想想,二○一九年底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至今,改變了你什麼?
從個人來說,戴上了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從國家來說,關閉了邊境,也像是為保護國土與國民戴上了口罩。從上個世紀以來的「全球化」,國與國之間貿易、旅行、投資蓬勃發展的現象,開始停滯。
每一次的重大事件,都會令人反思。
在《後疫情效應》一書中,作者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提到:「二十一世紀有三大危機可以協助我們理解行為和反應的陰陽相生,分別是九一一事件、金融海嘯和二○一九新冠病毒,正好分別反映著政治、經濟和自然三個維度。」這三個事件相信大家記憶猶新。
九一一事件讓我們看到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美國霸權,在部分穆斯林世界引起的怒火;而金融海嘯是金融體系的大崩壞,禍及全球;新冠肺炎則可以看成是大自然的反撲,想要避免世界級災難,為「大自然」做些什麼是當務之急。
現在金融業最夯的議題ESG,其一「環境」就是與此相關。所謂「ESG」, 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是一種企業責任、永續投資的概念,近年來全球越來越多投資人用ESG分數,來衡量一家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認為這個分數能衡量企業的外部風險,看出一間公司未來績效。
從環境來看,當然有很多層面,其中節能減碳是很重要的議題,金融業是服務業,在對環境的改善、加強效果上比不上製造業;從公司治理來看,金融業本來就受到高度的金融監理,這部分一向穩定成長發展。我認為金融業在S(Social社會),也就是社會的安定、進步、安全上,可以有更多貢獻。未來金融業最大的挑戰跟機會,就是在S部分。
善用金融商品 補足退休規劃缺口
尤其在年金改革後,格外突顯出家庭財富管理、個人退休規劃這兩部分的重要,金融服務業也因此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年金改革目前為止做的是「確定給付」的改革,也就是當初答應要給的給付變少了,造成公教人員衝擊,在未來終身俸年金減少的情況下,金融業者能否提供適當的金融商品來補足缺口就很重要。
而對勞工來說,有舊制的DB(確定給付制,Defined Benefit Plan)跟新制的DC(確定提撥制,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在退休金規劃上,除了雇主跟勞工扮演的角色外,也是金融服務業可以更積極參與的範疇。
從年金改革至今以來,這方面的挑戰跟機會已經開始,可以看到金融業已推出更多的固定收益商品,這是很好的現象。
從財富管理端著手 縮短世代落差、貧富差距
而談到財富管理,對年輕人來說,面對的問題是收入相對少、財富不平均、房地產買不起,因而衍生出社會問題。因此,在財富安排上更要精準,不論是提供長期或短期規劃,針對工作時或退休後,都是金融業可以貢獻的地方,若能從財富管理端來縮短世代落差、貧富差距,就可以促進社會和諧。
傳承接班 永續經營
而金融服務業面臨的第三個機會與挑戰,就是如何傳承接班、永續經營,近二十年來,台灣金融業歷經數次大規模整併,從金融控股公司成立開始,陸續將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票券等不同性質的金融機構納入,至今,台灣金融機構不是政府就是民間主要幾個家族在控制,這些財團開始面臨接班問題,究竟是傳賢不傳子,還是培養第二代、第三代,讓越來越龐大的金融機構能順利傳承、永續經營?
總結來看,我認為金融服務業未來最大的挑戰跟機會,就是在如何幫助社會在退休規劃、財富管理跟接班傳承上,而這些,現在就要開始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