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全球一片繁榮之中,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馬馬虎虎,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還不打緊,在亞洲12國除日本之外,我們依然墊底,對照過去的經濟奇蹟,可真是不勝唏噓。但今年也不樂觀,前幾年的外熱已不可恃,必須靠「內溫」加持,才能勉強保持4.3%的成長率,情況猶不如去年。過去幾年經濟成長不如人意的罪魁禍首,都是內力不繼,國內需求低迷不振;去年尤其嚴重,雙卡風暴爆發,讓國人的消費驟減1100億,似乎是經濟成長率攀不上5%的罪魁禍首。其實不然,國內需求固以消費為其大宗,民間投資與公共部門亦為其犖犖大者,不容忽視。但民間投資去年只微幅成長1.34%,比民間消費還低,這兩者加在一起,就決定了GDP近8成的命脈。公共部門投資更糟,在民間需求已十分疲弱之際,反而落井下石,負成長3%左右,若非意外強勁的出超及時扳回一城,經濟成長率恐慘不忍睹。想到消費不振、投資低迷,我們立刻會認定國人必是手頭拮据、資金不足,無力為之。其實大謬不然。去年國民儲蓄率即已大幅上揚,從近年來25%上下一舉挺升到26.86%,今年根據主計處預估,還要更進一步,上升到27%以上,創造13年來新高。更不可思議的是,這高達近3.4兆的儲蓄之中,會有近兆成為超額儲蓄,是國人棄置不用,將輸往外國供他人之用的資源。因此,我們好像正符合一句俗話所描摹的,是「捧著金飯碗在討飯」!儲蓄太多,多到「氾濫成災」,對那些每日債台高築,寅吃卯糧的國家真是不可思議,如果能有些微儲蓄,讓他們可以滿足基本需求,投入基本建設,就真要謝天謝地了。我們卻有錢不知如何花,甚至弄得經濟成長也力道不足,究竟是怎麼回事?先看消費不振;表面上看來,去年雙卡風暴導致銀行緊縮發卡、削減額度、力追卡債,讓民間消費忽然緊縮千億以上為其主因,事實上並不然。要知道這千億消費之中,大多拜瘋狂發卡、瘋狂刷卡之賜,本非正常而理性的消費行為,可見在風暴之前,消費本已羸弱不堪,其病根則在於貧富懸殊快速惡化,新貧階級急速擴大,此乃全球廉價勞工暴增的後遺症之一,唯賴努力活化經濟,繁榮各業加以緩和。然而儲蓄過多,真正值得關切的是,這些儲蓄怎麼未尋有效管道用以投資,增強經濟實力?有兩個角度值得思考。其一是政府失職,不但本身的投資負成長,亦未努力改善投資環境,提升台灣競爭力。另一個角度則是,在重重限制下,國內企業飽受桎梏,其潛力大受傷損,國內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也大為失色,導致資金紛紛向外發展,進而又使資本市場失去動能,演成惡性循環。同時,大量廉價勞工為資本創造出豐厚報酬,但往往成為身居金字塔上層的富豪的囊中物,一般中產階級則難分一杯羹。只有打開這些環節,台灣的超額儲蓄才能找到出路,一旦找到出路,又會回過頭來刺激國內需求,提升經濟動能。儲蓄太多,一點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