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正在快速消失、中下階層大量增加,這就是M型社會--大部份中下階層、加上少數富人的社會。」去年日本趨勢學家大前研一,在台灣推出中譯本的《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立刻引起大眾爭相拜讀,中產階級動不動就把「M型社會」掛在嘴邊,擔心自己不知不覺成為M的左肩,成為中下階級;部分商家不論是行銷金融或自我提升的課程時,也不忘注入M型社會的熱潮,撼動消費者購買……。事實上,大前所提出的理論並非原創,早在200多年前,馬克思(KarlMarx)在知名著作《資本論》一書中就提到,資本市場將會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情況,只是大前把這個理論印證在目前的日本社會中,提出相關見解,並針對日本人的觀念提出建言。但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我們真的處於M型的社會嗎?這世界上的中產階級,都在劇烈地消失中嗎?
#@1@#過去,我們觀察一個國家,若是它擁有充沛的資金和土地等天然資源,加上擁有眾多的勞工,我們就會認為該國家具有生產力和經濟力。可是,從《金磚四國》這本書裡提到,要看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力量,除了觀察其生產力外,還要考量其購買力。畢竟,在人口眾多的國家,在需求面和供給面的力量都比較大,因為人口夠多,就有足夠的勞動力投入生產與建設,撐起規模經濟;此外,還必須要有足夠的人口購買,創造大量的需求。然而,由於目前全球化經濟愈來愈明顯,如同大前在書中所言,「經濟無國界化之後,金流、物流可以很簡單越過國境而來。易言之,來自全世界價廉物美的物品就會流入原本產品價格很高的地方。」他更指出,「現在所說的『通貨緊縮』,事實上並不是真正的通貨緊縮,而只是『物價正常化的過程』。」如果把全球的人口分為4個區塊,國民年所得1,500美元以下的把它區分為「貧窮階級」;1,500美元到5,000美元稱為「溫飽階級」;5,000美元到20,000美元謂之「小康階級」;20,000美元以上則為「富裕階級」。目前人口階層移動最快的階段是從「貧窮階級」到「溫飽階級」這個階段,例如印度、巴西、中國、俄羅斯等金磚概念的國家。原先在「貧窮階級」的10億人口,10年內會進到「溫飽階級」;原先在「溫飽階級」有3億人口,也會變成「小康階級」。所以,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都沒有出現M型的曲線,反而是向中間聚攏;甚至在開發中國家,還出現M型的反轉,也就是W型的曲線。在全球化下,所有的要素都已經會移動,不論資金、勞工、市場都會移動,可以說「國家」已經變成不重要的經濟名詞。
#@1@#一般來說,由於中產階級相較於貧窮階級,立志要往上累積財富、增加生活品質,他們是屬於成就動機特別強的族群;同時,中產階級相較於富裕階級,沒有較多的資源,也擔心社會結構的改變,造成財富的縮水,階級會向下沉淪;所以,中產階級的進步動力,還來自於不安全感。或許,這本書會如此暢銷,在某些部分,也掌握到中產階級的這種微妙心態,加上很多人不了解全球化經濟下,必須會面臨到的現象,對於未曾面臨的經驗法則(例如:即使再努力工作,薪資還是無法成長),就會想要以一個簡單的理論,來解釋所謂的「不景氣」現象,這是有問題的。
#@1@#這種以偏概全的謬誤,在年輕人身上更明顯。在大前的書中,提到有兩個消費族群是屬於低層階級:「尼特族」(NEET,NotinEmployment,Education,orTraining;指不工作、不上學,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以及「非特族」(Freeter),指從學校畢業後沒有固定工作,靠打工來維持生計的年輕人。他指出,這兩個族群不斷擴大,是造成日本企業戰力低落,使日本陷入長期衰退的原因之一。我個人認為,很多國內的年輕人也屬於上面兩個族群,這些族群卻誤解「M型社會」這個概念,認為:反正努力工作也無法翻身,不如藉由創業或「理財」,完成自己「發財致富」的夢想,以免變成M的左肩部。然而,他們並非真正對所要經營的事業充滿熱情,也未必計畫中長期的投資;說實話,他們放棄自己還很年輕、可在企業和組織裡大展鴻圖,反而尋求一本萬利的快捷途徑,天真地認為:只要當個老闆、懂得買賣股票,就此可以擺脫「左肩部」的命運。或許,大前的理論言者無意,但是有太多的傳播媒體和商業廣告,卻曲解「M型社會」的意義。
#@1@#1996年到2000年這5年當中,是網路創業最興盛的時期,卻也是網路泡沫化的過程,當初,有一群剛進社會的年輕人,為了搶這個「千載難逢」的創業機會,還沒有練好專業經理人的基本功,更遑論擔任CEO的管理能力與應變能力,就很年輕地當上老闆,初嚐創業的痛苦,財務與信用都負債累累。當年,「靠網路致富」的夢想,讓很多年輕的中產階級放棄現有的努力,以為只要有小聰明就可以致富,這種僥倖的心態,是對社會最大的戕害與損失。這些人當初不想跑到工廠或公司,從事實體的經濟活動,也不願意經過企業組織的長期磨練。但是,如果這個社會都只有虛擬活動,而沒有實體活動,那麼,這個社會是無法正常運作的。然而,不僅是「賺錢的機會」,會讓年輕人貪婪、躁進,「缺錢的威脅感」也會讓人失去理性,要小心看待。有些「擺開中下階級恐懼感」,給你特效藥的「自我提升」方法,只是商業活動中,去玩弄中產階級荷包的方式之一。千萬別讀錯一本書的真正意涵,先來個自我恐嚇、然後再自我放棄,這樣就顛倒人生的基本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