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收到這期雜誌時,正是金豬年的開工後的第一周,在此先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有個好的開始。9天的農曆年假後,許多上班族重新投入工作,免不了就是一長串的會議,早會開完開午會,大會開完接著小會,似乎剛休息幾天的充實感,一下子就覺得疲倦殆盡……。
#@1@#「開會」是現代上班族每周、甚至每天都必須從事的活動,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加上開會的科技已經日新月異,距離和技術已不是問題,於是,下班時間和太平洋另一端開會等情形,已經不可避免。因此,如何聰明地開好會,有效溝通與決議就變成十分重要。然而,開會卻是很多上班族視為痛苦指數相當高的一件事情。在國外,上班族甚至流行一種「開會賓果」(註1)的遊戲,與會者中有些捉狹者就會玩這個遊戲,作為打發無聊會議的方式,以免睡著。可見不懂得把會開好,是會讓與會者深感痛苦;而對於企業主來說,無效的會議,更會造成企業嚴重的浪費,也影響到許多重大決議無法如期進行,喪失先機,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1@#2001年,由一群專業人士從美國百大企業中挑選出「100個凸顯企業績效的動詞」(100 verbs that highlight performance),這些動詞是這些企業主管普遍最愛用、最能夠凸顯績效的100個關鍵動詞(註2)。如果說,會議本身是凸顯企業運作的重要表現,那麼這些關鍵動詞就會出現在大部分的會議中。在這100個動詞中,如「增加(add)」、「建議(suggest)」、「評估(evaluate)」、「預測(predict)」等字彙,不僅是在企業營運與績效中會經常使用到,就連在開會中,也是一再重複的動詞。原因是,它們都是「看了就知道要怎麼做(observable)」,而且「用了就可以預想成效(measurable)」。如何使用這些關鍵字,把它發揮到淋漓盡致,而且使會議變得更有效率和意義,成為企業競爭力的要素之一。掌握使用這些關鍵詞的,就是開會的人。然而,在開會中每個人是否能夠稱職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也成為會議成功的關鍵。我們也看到「主席不主席」(會議主席的表現不夠稱職),沒有掌控好會議的時間、流程與重點,讓會議流於形式,成為「議而不決」的窒礙狀態;或是「與會不與會」(與會者彷彿置身於外),沒有投入會議,給予中肯的意見達成決議……。想要成功的開會,必須包括「會前、會中、會後」三部分來努力,在「會前」的部分,應該要追溯上次會議的決議事項,確認執行的狀況,作為這次會議討論的事項相關資料的準備也很重要;在「會中」主席需要懂得察納雅言,讓所有意見百花齊放,但更要在關鍵的時刻導回原先會議的目的,整合這些意見並做明確裁示;專案經理人要在「會後」緊盯決議的事項是否如期進行,落實會議決定。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會議的目的。開會時,免不了要用到簡報的形式。雖然會議中口語表達占很重要的比率,但整體而言,在簡報形式的呈現時,圖像是很重要的部分。所謂簡報,就是言簡易賅地報告,必須要遵守「三八法則」,也就是最好每張投影片不超過3行字,每行不超過8個字,這樣才會符合簡單有力的標準,讓與會人士可以很輕易地掌握簡報中所要傳達的重點。但是,現在的簡報似乎成了一種「表演藝術」了,彷彿要在簡報內容呈現很多數字,加上很多動畫,讓與會人士看得眼花撩亂,還搞不清楚講的內容是什麼,遑論給予意見呢?
#@1@#上台簡報時,應該要有3份草稿,第1份是自己準備要講的草稿,第2份是3*5的小紙片用來提示自己簡報的內容,第3份就是簡報的內容;在這3份草稿中,從第1份、第2份到第3份的內容必需要逐次簡化。但是我們看到很多人在會議中做簡報,是把第1份的資料放在第3份的形式裡,這不僅打破三八法則,而且給與會人很大的閱讀負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顯現簡報者自己不清楚想要傳達什麼。如果在短短10分鐘的時間裡,就企圖要給與會者所有的資訊,那麼,就等於沒有給與會者任何的資訊;這種貪心的做法,無法讓與會者給予適當的回應,是一廂情願的自我陳述。很多人忘了,做簡報就是要用最簡單的方式引起共鳴,而不是用最複雜的方式去浪費彼此的時間。做簡報時要夠簡單,夠簡單才能聚焦,有聚焦就能讓群體針對某一點充分討論,而充分討論才能真正溝通,這不就是開會的目的嗎?就是把大家找來一起溝通與了解!開太多無效的會議,不論是冗長的、失焦的、不愉快的、沒效率的,都會讓上班族鬱鬱寡歡,懷疑自己努力的目的。開會其實都是需要學習的,不論是主席或是與會者,都有責任讓這個會開起來更有溝通的價值。下次開會前後,不妨想清楚,真的做好會前準備了嗎?要表達的內容真的夠簡單了嗎?意見都被充分表達了嗎?時間都沒有浪費了嗎?會後決議都有定期追蹤嗎?如果每次的開會都愈來愈有效率和意義,那麼就不會出現與會者在會議桌下玩著「開會賓果」的遊戲,而且開會的成本也省了不少。不論是想要升遷的經理人,或是想要樽節成本的老闆,都得重新思索開會的價值,多加練習,就會愈開愈會了。(採訪整理.許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