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茲說:「能成功實現零碳的企業和打造零碳產業的國家,將會在未來幾十年中領導全球經濟。」
地球暖化的問題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但從減碳到零碳,為何如此重要?比爾蓋茲在他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開宗明義提到,「零排放是個毫無商量餘地的目標。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減到零,地球溫度就會持續升高。」他用很簡單的解釋說,「氣候就像開著水龍頭的浴缸,水正在慢慢注滿,即使把水流速度減到最慢,一滴滴的流出,最終還是會溢出來。」所以,減少排放是不夠的,只有零排放才能達到目標。
試想,我們從早上起床刷牙開始,使用的牙刷是塑膠做的,而塑膠是石油製成的,石油就是一種化石燃料;衛生紙是砍樹而來,製作過程中也會排放出碳;身上穿的衣服材質可能是聚酯纖維,是從石油提煉出來的乙烯做成;搭乘交通工具不論是自行開車或是大眾運輸工具,一定就是石油驅動,就算是電動車,發電來源也大多是化石燃料;我們住的建築物,其中建材、水泥等,從生產到運輸,在在都會用到化石燃料。以上這些都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化石燃料無所不在,而人為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大量就是來自這些化石燃料。
氣候變遷致死率 將成新冠病毒倍數
對於溫室效應,也許你只感受到溫度上升,但比爾蓋茲在這本新書中提到的數據,令人怵目驚心。書中提到用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和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數據,以一百年來取得平均值,估算出全球大流行病會使每年每十萬人口中約有十四人因此致死。預計到本世紀中,全球氣溫升高導致的死亡率增幅和大流行病一樣,而到本世紀末,要是排放量持續增加,氣候變遷將導致每十萬人中約有七十五人因此致死。也就是說,到了二一○○年,氣候變遷致死率是新冠病毒的五倍。當然,可想而知,經濟也會大受影響。
這也是為何全球多國宣示二○五○年要達到「淨零碳排」,從政府、企業到人民,若再不積極有所作為,後果將不堪設想。
有價的實質商品 碳權成為一門好生意
為了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企業或國家將減少、或用不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釋放到市場買賣,也讓碳權成為一門好生意。在二○○五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後,「碳權」(carbon right)已成為有價的實質商品,有發行與交易市場。
今年六月,中國碳權交易所登場,同步帶動綠能、碳權成為投資熱潮。
就當中國碳權交易所如火如荼展開之際,台商在中國,甚或全球的經營必將引起結構性的改變,當越來越多台商參與中國與全球的碳權交易時,台灣要不要建立自己的碳權交易市場?
台灣企業積極參與碳權交易 主管機關要再加把勁
回顧期貨交易在台灣的發展,當年先有國外期貨交易法,讓國內的法人與個人參與國外期貨交易,之後廢止國外期貨交易法,制定期貨交易法,建立國內的期貨交易所/市場迄今。碳權交易是否也能有類似期貨的法律與發展軌跡,規範國內外的碳權交易?
問題是,誰是主管機關?誰來定標準?誰是市場管理者?釐清這些是否又曠日廢時、錯失良機?
當台灣企業已經陸續參與碳權交易,融入國際市場運作,政府態度能否更積極主動,腳步不要落後企業太多。姑不論成為比爾蓋茲所言引領全球經濟,至少讓台灣的碳權交易跟上世界腳步,避免產業空洞化。
圖片來源: 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