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台灣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不外乎是各種民生物資節節上漲,經濟生活的壓力大增。8月6日,主計處公布7月份物價下跌0.34%後,更引發政府統計數字和民眾的實際生活體驗,產生嚴重落差的討論,有官員認為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恐慌,來自媒體過度炒作的預期心理;而媒體及大部份民眾則將這一波物價上漲歸因於浮動油價機制。
#@1@#其實,物價只是一個現象,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政府財政收支嚴重失衡導致。政府並不是一個生產單位,一切的開支都來自全民上繳的稅收。但近年來,因為國內經濟景氣不佳,稅收只夠支應政府55%的開支,也就說是一年的稅收,只夠政府半年的開銷。而在選舉因素考量下,沒人也敢提及加稅二字。那麼,不夠的部份那裡來?就只好舉債支應,債留子孫。但即使不斷的調高政府舉債上限,仍然無法應付各種如「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乃至數百億治水經費等五花八門的開支時,就改向祖先伸手要錢,賣起祖產來了。於是,以提升效率為名的國有企業民營化列車開始啟動,但卻發現經營效率高的國有企業賣掉了,如中國商銀(ICBC),效率低的,像是台灣中小企銀卻仍然留著,想要讓人不做出圖利特定人士的聯想都難。不過,國有企業民營化為政府帶進的收入,遠不如標售取得零成本的國有土地的獲利高,尤其是每一波國有地釋出前,地價都已被炒高數倍,連帶使想買房子的市井小民跟著遭秧。如今,稅收增加不易、公債有其上限、國有土地有其窮,就只好發行鈔票,從此埋下通貨膨脹的根源。
#@1@#國際經濟學家認為,通貨膨脹是貨幣的供給量過度增加,物價持續上漲,貨幣不斷貶值的現象,而惡性的通貨膨脹,即是通貨膨脹產生的經濟惡化。通貨膨脹的問題有多可怕,經歷過舊台幣改制成新台幣的長輩們,必然記憶深刻。從民國35年5月發行的舊台幣,在流通了3年又23天後告終,而當時4萬元舊台幣才能換1元新台幣,等於是一夕之間,民眾的財產縮水了4萬分之1。雖然不敵1923年的德國和1937年的國府統治時間的中國大陸,這兩個貨幣動輒貶值1兆分之1,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案例,但對當時的台灣民眾來說,胼手胝足所積攢下的財富,就在政府一句話下,幾乎化為烏有。8年前,政府每年尚有稅基盈餘,為什麼現在卻年年上演寅吃卯糧的情況?難道是人民都不依法繳稅,才讓政府陷入困境?當然不是!因為稅的特質是其不用變動,自然可以隨著經濟成長而增加,8年前和現在的稅制並沒有不同,但因為經濟環境的惡化,人們的財富驟減,導致稅基下降,稅收當然就跟著減少。此時,執政者仍然廣開支票,從老農津貼、軍公教加薪到出國灑錢拼外交…等,毫無忌憚地擴大支出,子孫、祖先都沒錢可借了,就增加貨幣發行量。但鈔票多了,經濟情況依然不好,所以購買力、勞動力並沒有跟著增加,物價自然就上漲。而油價問題不過是火上添薪、加了一勺油罷了,政府收支長年失衡才是物價上漲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