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優先考慮的不是成本而是未來前景,買進後不斷計算帳上獲利,可能提早落袋為安而賺不到主升段,也可能因「損失規避」的天性,錯過停利停損的良機。
這次專欄我想要跟你聊的主題是從一位聽眾的問題來的,他問我說,之前買了一檔股票,後來把歷史走勢調出來看才發現,他當時買入的成本是在相對過去十年來偏高的價位,所以想要利用加減碼來把持股成本慢慢降低,問說他這樣加減碼的策略有沒有什麼問題,或是我是不是有更好的建議給他。
類似的問題我時常被問到,但其實這是一個思考誤區。
其實股票後來的走勢跟你的買進價位並沒有任何關係,畢竟你又不是大股東,所以在評估這檔股票要怎麼操作的時候,要優先考慮的並不是你的成本,而是這檔股票的未來前景、技術面是不是持續走強、籌碼是不是越來越亂等等。
除非你是要跟人比賽績效,不然你進場後,其實就可以把你的進場成本忽略掉,因為這不再重要。當然,大前提是你操作是完全用沒有急用的閒錢,也沒有要跟人報告績效。
買進後別一直計算帳上獲利
忘掉你的進場成本有什麼好處?你會更專心一致去評估這檔股票值不值得繼續持有,只要未來還是看好,進場動機沒有消失,就繼續抱著就對了,但如果你一直去想著你的進場成本是多少,會不自覺去計算帳上獲利已經到多少了,就會想要落袋為安。
例如說,你在五月崩盤的時候,在七十塊買了長榮,後來長榮就狂漲,漲到一百零五元的時候,你帳上獲利五成了,抄底賺五成,感覺很多了,是不是就會想要趕緊賣掉,但其實漲到一百零五元的時候還在持續攻擊,多頭沒有一絲敗相,完全沒道理要賣掉,只是因為你帳上獲利多了就會忍不住想說,我是不是該賣股票了,如果不提早落袋為安,之後崩下來不就少賺了嗎?
結果後來一路漲到兩百多塊,這其實就是一直想著自己的買進成本的影響。
必須克服﹁損失規避﹂的天性
反過來想,如果盤勢跟你做的方向相反,你的單子虧損了,如果你一直想著哎呀,我如果停損掉就會實現虧損多少錢,很可能你就砍不下手了,如果能夠忽略掉你的進場點,單純就是看到現在盤勢已經轉弱,或是進場動機已經消失,賣掉會比不賣好,會比較容易能夠砍單止血。
當然啦,我也知道這是人性,因為人都有損失規避的天性,只要股票曾經漲到某個價位,你心裡就會覺得你已經賺到那個錢了,所以等股票跌下來,會不由自主地不接受這個結果,所以並不是說忽略就忽略的,只是提醒你,往那個目標走會對你的操作更有幫助。
最後更新一下我的部位,我是在五月十七日早上十點買進的,當時大盤在一五六一○,台灣50在一二七.八。到截稿日週三早盤為止,我大盤帳上賺了二二五○點,台灣50帳面上賺一三.二元(約一○%)。出場策略為收盤跌破月線,隔天中午站不上去就出場。沒有滿足出場條件以前,不要想說先落袋為安,因為有可能賣掉就買不回來了。
務實操作 沒有模糊空間
我們現在講的是實際操作的做法,跟一般財經網紅聊的對盤勢的看法不同,作法是沒有模糊空間的。現在月線依然每天持續上揚,一天上漲三十~四十點,我們的帳上獲利也就持續累積。
這筆單也抱了快兩個月,帳面上獲利二千多點,還過得去,前陣子因為台積電不給力,所以台灣50的漲幅一直輸給大盤,這我知道,暫時沒打算調整做期貨,原因是之後台積電復活的時候,台灣50就會漲幅比大盤高了,所以還是維持現狀,繼續做台灣50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