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二○二○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結果,其中引人注意的數據是,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工作年齡人口為1654.7萬人,佔總人口數71.5%,相較上次普查大減16.9萬人,創下普查以來首次的負成長。
這個數字其來有自,從各種社會現象面來解讀,不婚、不生造成少子化;加上醫療水準提升、重視食安、生活品質提高及運動風氣盛行,國人越來越長壽,平均壽命為八○.七歲。少子化加上高齡化,導致人口負成長,在二○二○年國發會就預估台灣將在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有一人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到了二○三四年,全台灣有一半以上都是超過五十歲的中高齡。
央行總裁楊金龍曾經就人口老化問題提出,台灣長期有儲蓄率偏高、投資率不足的問題,他分析:「年輕人及中高齡者的消費與儲蓄行為不相同,年輕人比較敢花錢,屬於『淨消費者』,老人則多半是『淨儲蓄者』,當會花錢的年輕人佔總人口數比重持續下滑,不愛花錢的高齡者越來越多,這樣的人口結構便持續推升民間儲蓄率。」
結合醫療、安養 發展高齡化金融商品服務
人口結構改變,金融需求也應與時俱變。因應高齡需求,金融服務須結合醫療、安養等服務機構的資源,才能發揮綜效。金管會也推出了發展高齡化金融商品與服務的政策,其中前兩大項就是信託,一是「高齡者安養信託」,另一是要推動「信託2.0計畫」,期能透過這些金融商品及服務,提供高齡者老年生活所需資金及安養照護服務,保障退休後的生活無虞。
信託代替遺囑 避免遺產糾紛
過去總認為信託是有錢人才需要的,但時至今日,信託可以越來越個人化。透過信託可以做什麼?例如現在很多人都有觀念老後不靠孩子養,要住進養老院,但在離世之前,會有基本費用要支付,誰來付?必須要有值得信賴的機構來執行,那就是銀行。而透過信託,可以增加信任的強度。用信託來代替遺囑,更可以避免不當的遺產糾紛。一旦信託化,在保險的規劃上也可以跟著調整比重,加重健康醫療險,死亡險就不需要那麼多。
除此之外,在房地產的購置上也有了轉變,一方面人口減少,根據家庭人口情況,三十至五十坪的房子會比較好賣;而另一個趨勢是年輕人傾向租屋,當然一方面也是因為高房價買不起。於是有新創公司將閒置房地產買下來做租屋式公寓,提供公共區域、設備,發揮分享平台經濟,符合新世代年輕人需求。
觀念的轉變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房子,年輕人選擇共享租屋,年老者也有其他選擇,例如有最美麗主持人之稱、已經七十多歲的白嘉莉回台定居,就選擇住在飯店,享受飯店的服務,而非購買豪宅。享受但不必擁有,也會成為房地產未來的一個關鍵改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擁有房地產者可以提供空間,等於地盡其用、貨暢其流,或可解決房價高漲及貧富不均問題。
學生宿舍證券化 活化資產
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學校空間會多出來,除了可轉為安養老人教育訓練場所,或是療養院外,是否還可以如英國學生宿舍般包裝成金融商品?
在英國,學生宿舍標的是非常流行的,將有現金流的學生宿舍包裝成不動產證券化商品銷售,年報酬率達7~8%,吸引了國際大型投資機構及退休基金進場買進。將學生宿舍證券化的概念,可以活化資產,吸引更多資金投入,讓市場更活絡,在台灣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