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全台5大便利超商家數已經超過9000家,加上其他便利超商,平均每2800人就有一家便利超商,是全球超商密度最高的國家。對消費者來說,到哪一家超商消費,距離已不是問題;關鍵在於,誰能提供獨有的產品與服務滿足消費者;這些差異化,是目前便利超商肉搏戰的致勝關鍵。為了讓消費者取得更平價奢華、更多情感連結的產品,超商龍頭統一超開始猛力主打自有品牌。
#@1@#1979年,統一超首家超商店營運後,統一超就不斷開發自有品牌的可即食商品,包括思樂冰、大燒包、大亨堡等,將近30年來也陸續發展自有品牌,主要為補足一般供應商未開發給消費者的產品。但是自今年起,統一超開始全力大推7-ELEVEn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PB),從食品、飲料,到一般用品,不但推出100種商品上市,甚至在今年9月時大膽宣示:「將全力發展自有品牌,並直接以『7- ELEVEn』品牌名稱來與消費者溝通」,年底甚至將超過200項商品。此舉,可說是跟供應商直接競爭。統一超行銷事業群總經理陳瑞堂表示,以往7-ELEVEn品牌用在便當及飯糰等鮮食商品,占營收13%比重,而今年新增高達100多個品項,包括飲料、零食和文具等,年底前達到200多項,可望創造約200億元營收。以陳瑞堂的估算來看,此舉將是統一超今年整年度跨入千億營收大關的重要推力。統一超自有品牌的策略,在過去,是和供應商互補;現階段,是和供應商競爭。策略的改變,就在於統一超規模已達4651家,在5大超商市占率超過50%,已經大到可以如此操作了。「自有品牌7-ELEVEn商品有助於市場的良性競爭。」統一超總經理徐重仁表示,自有品牌以合理價格及精美設計,讓消費者接受新產品,而且他也語重心長地說,台灣品牌業者進步不夠快,容易在海外大廠的競爭下被淘汰,他擔心業者不願開發新品,而統一超要想辦法用差異化來解決問題,自有品牌就是方法之一。
#@1@#「發展自有品牌,是大型零售通路在全球化浪潮的趨勢。」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于卓民指出,目前全球零售通路都走向一個成熟的階段;相較於過去供應商主導產品供應,到後來和通路共存共榮,而目前,是通路主導供應商的時代。這種情形,在強勢通路的經營策略上,會更加明顯。于卓民分析,統一超發展自有品牌來自兩個目的,第一,發展7-ELEVEn自有品牌,是一種制衡製造商的手段,為此要求更低的價格進貨。第二,由於統一超掌握豐富的消費者資訊,了解明星商品和購物習慣,集中火力開發。在「擴充店數」的策略已無法大幅提高獲利的階段,發展自有品牌可為統一超的獲利能力再添動能。此舉的確奏效。日前統一超也以自有品牌推出4款茶飲料,短短19天就創造228萬瓶的銷售量,其中以「檸檬紅茶」賣得最好,甚至超越門市第一品牌的銷售量,統一超將乘勝追擊,持續加碼推出更多茶飲料商品。于卓民說,由於通路根據銷售狀況去推出產品,因此是落後供應商推出產品,採針對「點式」(而非全系列)的明星商品搶攻,統一超不會無止境的推出自有品牌產品,它只是要藉此強化自己的採購能力、獲利能力。
#@1@#然而,身為市場老二的全家便利超商,想要在產品做出差異,還未有絕對強勢可以主導供應商,就得採取不同的策略。在去年超過2000家店數後,全家今年的展店速度趨緩。全家在8月底也宣布將花費4億台幣,取得福客多180家店舖,福客多年底前可望完成店舖營業權的讓與,屆時,全家的總店數可達到2300家。然而,這樣的規模,仍不及統一超規模的一半。為了能在強勢老大的壓力下,繼續維持生存空間和創造利潤,全家所採取的產品差異化,是與供應商為友,保有供應商的品牌,去開發獨家販售的明星產品,稱之「全國性品牌」(National Private Brand, NPB)策略,和供應商達成雙贏的效果。全家在NPB的獨賣商品已經發展出50項,所採取的方式為挑出某種品項中銷售最好的品牌,和供應商合作開發新口味或功能,成為獨家販售,增加產品的差異化。舉例來說,「波蜜果菜汁」是全家便利超商在「果菜汁」品項販售最佳的商品,因此全家就和波蜜合作,開發出一種獨賣商品「波蜜奇異果汁」,銷售奇佳。
#@1@#此外,全家的另一個策略,則是主打Fami品牌發展國際線商品,其實這是一個進口商品的組合,透過全家行銷活動,包裝成該系列活動的商品。全家年底前,將導入100項商品包含餅乾、泡麵、巧克力、飲料等,是做出差異化的另一個做法。然而,未來零售通路為了取得產品差異,以及更多的獲利空間,投入更高比重的自有品牌,會對製造業產生什麼效應?是否會讓更多製造業也跳進來做通路?于卓民指出,即使是全球知名飲料,也會尋求更多的通路發展,例如百事可樂(Pepsi)投資塔克鐘(Taco Bell)墨西哥快餐連鎖店,所有的連鎖店都供應百事可樂飲料,就是為自己增加通路的策略之一,「雖然初期投資成本高,但在全球通路產業日益茁壯來看,這種投資仍是值得的。」看來,這場超商自有品牌大戰,不只開始牽動零售通路和供應商之間的微妙關係,它也讓製造商被迫思考,當通路越來越強大,掌控更多自主權,製造商也需要有更靈活的生存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