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產龍頭恒大集團深陷財務危機,金額高達三千億美元,引發全球投資市場恐慌,是否會上演雷曼風暴?是近期市場上非常關注的議題。
從風險的角度來看,恒大事件發展至今限於信用風險,就是借款人沒辦法償還債務的違約風險,在第一時間是銀行受害;以及資產風險,就是恒大自己生產的產品─房地產,若沒有交屋會引起市場恐慌,或是買的人退貨、沒人來買,就會成為不良資產;接下來連結到恒大集團的股票、發的債券,以及投資恒大集團的共同基金、結構型商品等受到影響,就會發生交易對手風險。
恒大事件如此之大,出事之始一定會產生市場恐慌,股市反應最為明顯,但並沒有很久;從匯率看,人民幣也沒有大幅波動,市場風險有限;此事件也沒有作業風險,所以大家就會看是否有系統風險,這就要看政府的態度。
不良債權投資人低價買進
以中國北京當局來看,在「維穩」的前提下,絕對不會讓恒大變成一個中國式的雷曼兄弟危機,人為介入干預的可能性很高。特別是中國國企在所謂「共同富裕」這個目標的壓力之下,大概也不敢不出手來挽救恒大可能的違約風險。
中國政府的態度,從九月底中國人行罕見直接針對房市發表看法,就可看出端倪,提出「兩個維護」新說法,明確要求要「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政府一定會介入,只是手法問題。而且已經開始有不良債權的投資人進來,因為風險已經變成便宜貨,可以低價買進。
在港股掛牌的中國恒大(3333.HK)、恒大物業(6666.HK)十月四日宣布暫停交易,停牌主因據悉是中國另一地產巨頭合生創展集團(0754.HK)擬收購恒大物業約51%股權,一旦交易確認,就可為恒大帶來極需的資金。
綜合判斷,恒大事件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不高。
台灣金融業曝險比重不大
中國失火,會不會燒到台灣,衝擊到台灣金融業、投資人?根據金管會統計,台灣的銀行、保險、證券對恒大曝險金額只有22.13億元台幣,因為台灣近幾年對中國曝險控管嚴格,二○二一年上半年只有37%,就直接放款恒大來看,銀行局表示,只有上海銀行跟中國信託放款恒大五億元。
證券業則以基金投資為主,證期局統計,到七月底為止,有四十四檔投信基金持有恒大發行的有價證券,曝險金額約12.62億元,只占全體投信基金規模0.03%。境外基金則有四十一檔持有恒大部位,曝險金額約4.51億元,占全體投信基金規模比例僅0.01%,從這些數字看起來,如金管會所說,「整體『相關比重不大』」。但其他「恒大們」是否會再起連鎖反應,投資人還是得小心。
透過市場機制 中國政府間接出手救助
因為法規限制,台灣保險業對中國有價證券整體投資比例不高,截至七月底止,保險業投資中國有價證券約2,575億元,占國外投資比1.34%。從資料來看,並未投資恒大、融創中國、華夏幸福等三家中國不動產公司,也沒有投資中國房地產企業,整體風險可以控制。
發展至今,除了恒大繼續賣股救債,中國政府點名萬科、金茂、華潤等國企色彩地產商接手恒大資產,雖不直接出面,但透過市場機制,也等於是間接出手救助,希望能減緩恒大失序倒閉所引發的社會動亂與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