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影帝龍劭華猝死新聞外,又有一則進入司法程序被揭露的聯發科工程師,泳後猝死在五星級飯店的關鍵四十分鐘。而時序進入深秋(出刊日十月八日正好是寒露),秋冬是心梗好發季節,加上擔心打疫苗會引發心肌炎,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是忐忑不安。
潛在因子+誘發因子 造成猝死
行醫三十多年的心臟醫學權威陳保羅教授,是馬總統時代第一家庭的御醫,面對猝死問題,大家常迷惑「好好的人怎麼會猝死?」陳教授表示,一個心血管系統完全正常的人是不會無緣無故的「猝死」,之所以會發生,主要是兩方面因子的結合,也就是潛在因子加上誘發因子,潛在因子如: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病變;誘發因子如:缺氧、神經性和代謝性等。
潛在因子之一:冠狀動脈心臟病是漸進式且無聲無息,發生機率是最高的,高血壓和膽固醇過高是禍首,因動脈壁的內皮細胞一旦受損導致脂肪及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沉澱,細胞受損後會分泌一些荷爾蒙,使纖維細胞增生和血小板沉積,日積月累形成動脈硬化,阻塞而缺氧,嚴重會造成猝死。
潛在因子之二:心肌病變。心肌病變有很多種,最常見有兩種,一是「肥厚性心肌病變」,多以遺傳為主,是造成年輕人猝死主要原因,二是「擴大性或鬱血性心肌病變」,原因不明,主要是心臟變大,收縮功能很差,死亡也是因為心律不整所引起。
潛在因子三:電位異常。猝死有三大因素,其中最常見的是延長QT症候群或布嘉達症候群(Brugada Syndrone),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後天則以抗心律不整藥物造成副作用為主。所謂QT是指心電圖中的Q波和T波,這些人心電圖的QT波延長而產生心室頻脈。
另外陳教授表示,「猝死」的誘發因子是多樣性的,像新陳代謝方面血鉀過低,在使用利尿劑治療高血壓或心臟衰竭的患者中常見,而廣被討論的情緒及生活壓力誘發猝死,可解釋患者交感神經長期處在亢奮狀態,這些對心臟病患者很不利,更何況很多人原本不知道自己有心臟病。
如果有一天你身體的引擎─心臟壞了怎麼辦?對藥學有深入研究的陳教授說:「我的觀念告訴我,給生病的人最好的處理就是用治好病的藥,有大型醫學中心建議要換心的病人,在我和病人、家屬溝通採用有效用內科治療後,也可過正常生活,不用換心。」
治好心血管疾病 「三心」缺一不可
預防勝於治療,陳教授在2018年獲獎的好書《全心護健康》中提到維持健康五大口訣:一、均衡飲食,二、充足睡眠,三、適當的運動,四、保持心情平穩,五、看對醫生,個人認為前四項完全在於己,至於第五項找對醫生對很多人來說有難度,所以才有台語說的「先生緣主人福」。但拜讀陳教授大作所言「名醫不等於良醫,良醫不一定能醫,想要治好心血管疾病,用心的醫師、用心的病患以及用心的家屬都是不可缺少的」,確實感觸良多。
您找對醫生了?看到百歲人瑞繆爺爺的笑容就知道他二十多年來很開心,最後恭喜陳保羅教授榮獲一一○年度第二十九屆杏林獎,著實杏林春暖,醫界楷模軟實力,亦是患者之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