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三三兩兩,手上不是抓個山東饅頭就是一大碗公的白飯;另一手則是一大鋼杯的菜,一排蹲在工地的路旁。這樣的場景,一到用餐時刻,在北京街頭隨處可見。初見時,覺得有礙市容;細想之後,有自嘆不如的感動─沒有他們,就沒有2008年的北京奧運!每個民工都有一個故事,內容無不是「辛苦點,掙錢回老家」。這些人不僅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的建設功臣,更是這些年來中國進步的最大原動力之一。
#@1@#初到中國時,在路上不時看到農民模樣的人,皮膚幾乎達到深褐色、散亂的短髮,搭件黃舊的襯衫,沾點塵土的西裝褲,踩著平底布鞋,笑起來的臉帶著歲月刻蝕過的皺紋;在大城市裡頭,他們總是和衣著光鮮時尚,頂著設計師髮型或身穿名牌西裝的白領,有著極大的反差。當時的想法有點傻氣,就覺得「中國嘛,地大物博,這樣的景況可能很正常。」不過心底仍不免覺得:這些農民在城市裡頭,有點格格不入!待久之後才發現,原來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農村的人開始往城市移民,為的就是能夠賺點錢。他們來到城市之後,出賣勞力是最簡單直接的模式,卻也在金錢掛帥的中國社會中,忍受百般的不平。民工是陸上的水手,離開老婆、小孩、老家,離開從小長大的農村港灣,出航到城市賺錢,到了春節,才帶著一整年的斬獲,回港休息。在城市裡,他們更是游移於各個工地的游牧民族,沒有固定住所,每個開工工地的工寮,就是他們的暫時居所。工地臨時搭建的鐵皮工寮,甚至路邊帆布搭的棚子,就是他們的宿舍。
#@1@#前些日子,社區旁的道路開挖埋設地下管線,行人穿越道上便搭起了3處帆布棚。一開始,我還以為是為了避免工事影響行人而搭起的工地,一天晚上經過時,發現裡頭閃著昏黃的燈泡,透過帆布縫看進去,原來裡頭還搭了2排行軍床。簡單的床鋪有著未疊且散亂的被褥,床下則是鋼杯、臉盆、毛巾,原來這些是工人的工寮。再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們是輪班上工,上工時就在旁邊的工地挖土埋線,休息時間就窩進一旁的工寮,工事幾乎持續24小時。就像外子剛到中國上班時一樣,乍見大陸同事的宿舍,好似鳥籠又沒窗戶時,會皺起眉頭;剛看到農民工這樣的工作、居住環境,我也是眉頭一鎖。到了用餐時間,一排滿身泥濘的工人,蹲坐路邊,領到從大菜桶分到的食物,一手饅頭、一手鋼杯。由於好奇,仔細走進看了幾眼,鋼杯內就是滷白菜之類,幾次看下來,都是青菜搭配絞肉這類簡單食物。但吃飯時間似乎是他們最高興的休息時段,蹲在路邊三三兩兩的閒聊,後邊襯著已經竄起的高樓。
#@1@#在他們面前踩著又忙又急腳步的白領,進進出出的賓士、BMW,似乎跟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趕緊過完這一年,帶著工資回老家看妻小就已經是他們最大的享受了。還記得房子裝修的時候,北京朋友介紹農民工幫我裝修房子,按照台灣的標準,我們家擬了個裝修合約,在確定價格和設計圖後,請工頭簽約。事後才知,也出身農村的工頭其實識字不多,給他合約之後的幾天內,他盯著合約一遍又一遍的看,擔心了好幾天睡不著覺,或許怕被城市人給騙了吧,謹慎的簽下歪七扭八的名。我們事後知道這情形,不免有些愧疚。歷經極大的反差之後,才驚嘆民工的韌性和辛苦,也才稍稍體會幾十年前父執輩在台灣經濟起飛時的百般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