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導致全球災難不斷,根據瑞士再保險研究院報告顯示,2021上半年全球自然災害保險損失達四百億美元,其中包括二月北美超級寒流,損失二○四億美元,五月美國西部乾旱,損失超過三五○億美元,七月中國爆發洪水,損失超過二百億美元。
不可預期的氣候災難已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不採取氣候行動的成本將可能是難以負荷的天價。根據美國損失控制協會統計,在遭受巨災後,70%未設置風險管理計畫的企業,五年內會結束營業,因此企業應建立與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不只是為保全自家企業營運,更是對社會負責的表現。
但是要怎麼做?目標為何?聯合國於2015年啟動「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提出十七項全球政府與企業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也就是現在正在倡議的SDGs,就是很明確的可依據指標。
綠色金融2.0 涵蓋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
其實早在2000年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遠景及策略時,台灣就參考制定了「台灣21世紀議程」,陸續頒布永續政策,例如金管會要求特定上市櫃公司編制公告CSR報告書,綠色金融方案從1.0到2.0,公司治理從1.0到3.0,也擬定「台灣永續發展目標」,在在都是要引導企業逐步落實永續發展。
其中綠色金融2.0擴大涵蓋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引導金融機構對綠色及永續發展產業的支援,強化ESG相關資訊揭露、推動ESG責任投資,並發展可持續發展債券市場,引導金融業及企業重視氣候變遷風險管理。
促進整體社會追求永續發展
十一月三十日金管會發布新聞稿指出,已訂定「本國銀行業氣候風險財務揭露指引」及「保險業氣候相關風險財務揭露指引」,預計於2022年實施,本國銀行及保險業應自2023年起,於每年六月底前辦理前一年度氣候風險相關財務揭露,金管會表示,期能提升本國銀行及保險業ESG資訊揭露品質及透明度,強化氣候相關資訊揭露,並驅動銀行業及保險業審視自身因應氣候變遷的風險與能力,增進營運韌性,進一步運用金融市場機制之引導,發揮我國金融體系在促進整體社會追求永續發展之角色及功能。
以保險業來說,國泰產險就設計多項商品納入綠色環保概念及抗災需求,例如早在2010年就有再生能源農業保險,2013年有綠能車保險,最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推出的公共自行車保險,就是呼應環保議題,依照騎乘期間計費,提供自行車騎士全方位保障。所訴求的就是讓保險不只是保險,而是傳遞綠色跟抗災的概念,建立消費者意識,讓全民都能成為改變的力量。
隨著疫情已經改變諸多商業模式,例如遠距醫療、數位課程、遠端辦公、外送服務等,減少接觸風險並提升企業營運韌性;再者,透過線上系統及科技設備將生產製程自動化,如機器人倉儲與智能物流,提升生產效率,減少出錯率與生產成本;數位科技的運用可以更廣,如精準醫療、人工智慧、智慧城市與交通,在在都能改變過去產品限定應用的觀念。只要企業投入,將能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集結產官學研投入ESG
日前,一直在倡議ESG的陳春山教授號召多位企業家成立ESG世界公民數位治理基金會,集結更多產官學研投入ESG,期許台灣超過一千七百家的上市櫃公司,都能在ESG找到使命、熱情、商機與風險,讓ESG成為創造台灣2.0的機會。
立足台灣、放眼世界,政策引導、全民響應,一起迎戰氣候變遷,為保護地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