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不動產證券化又將走進新的局面,日前興富發建設集團總裁鄭欽天表示,建築業經營環境已大幅被改變,集團未來十年發展願景,將挑出具一定租金收益率的商用不動產,進一步發行「不動產私募基金」,未來將轉型為不動產開發商,提高只租不售的商用不動產部位。
應用到危老都更 原住戶有機會變投資人
建商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劃,除了看好商用不動產未來前景外,政府打房政策頻出,使得購地加工賣房子的獲利變動起伏很大,再加上限縮銀行放款,讓建商不得不開創新機,而不動產證券化就是一個出路,轉型為不動產開發商,提高只租不售的商用不動產部位。
打房,是危機,也是個契機,讓建商積極轉型。例如配合危老都更,過去在興建時,是安排原住戶先到別地方住,房子蓋好後再搬回來。但若從不動產證券化的角度來看,蓋好後的新屋用途並不只是「住」,如果是以商業不動產來規劃,開發後讓原住戶變成投資人,用不動產證券化方式獲取租金收益,操作就會越來越靈活,這就會讓建商找出一條路。
台灣REITs規模不到千億
所謂不動產證券化,就是將不動產上的財產權轉變成為證券型態。
回顧台灣不動產證券化歷史,是在二○○二年時,因國內不動產市場低迷,為能有效開發利用不動產,並活絡不動產市場機能及提振房地產市場景氣,通過「不動產證券化條例」,允許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採信託架構發行,由信託業擔任發行主體。
那時是財政部時代,主管機關是銀行局,當年怕炒作,修法時把「開發」拉掉,也影響了後來REITs的發展。
台灣第一檔REITs是富邦一號,於二○○五年三月正式發行,台灣REITs最高峰時也只有十檔,到現在更只剩下七檔,總REITs規模加總起來不到千億元,只占資本市場0.2%,相較其他國家市場佔有6%,台灣規模相比之下小了許多,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儘管二○○九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不動產證券化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放寬一些限制,希望保險公司可以來參與REITs運作,但依舊效果不彰。
不動產證券化第三代 基金、信託架構並行
現在,可以說是不動產證券化的第三代來了!主管機關金管會修正「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部分條文,新增「不動產投資信託事業」得募集及私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並與現行信託架構REIT並行,未來業者可選擇透過基金架構或信託架構發行REIT,營運架構將更具彈性。
REITs基金可提供小額投資人參與房地產投資的機會,隨著建商加入發行,讓投資標的越來越多,搭配穩健高配息收益,對於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來說,又是非常適合作為退休基金的投資標的,發行跟交易市場熱絡可期。透過開放REIT採基金架構發行,期望為我國資本市場注入另一股活水。
小額投資人參與不動產成長契機
此次修正草案金管會已經送到行政院,接下來送立法院,假設今年內能行政院通過、送立院三讀,趕年底前通過,將是一大改變。這法之所以重要,是建商可以參與經營。加上REITs可以引導投資人的資金往大型物業、基礎建設等項目投資,資金會實質進到不動產產業鏈,例如不動產開發商、管理機構、專業管理顧問、投資顧問等,能真正帶動產業發展,就能擺脫建商炒房的形象。
樂見投信發REITs跟建商合作,可以集中火力加速台灣不動產證券化的發展。時空環境不同,希望第三次修正REIT的架構,除了能夠讓建商在打房之下走出一條新路,也是小額投資人參與不動產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