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若倒了應該是負責人的問題,2022年一開端疫情攪局破壞經貿市場,供需嚴重不平衡,許多商品變貴且短缺,另外原料開發、製造及運輸斷鏈,各國採取保護策略不讓資源外流,保有獨特及差異化商品,因為進口及生產成本大增,消費者只有往精緻及差異化鄰近短鏈提供國來選擇,業者是否已具備不同國家差異貨源及市場,擁有製造國資源及數位化跨境電商移轉能力,是未來企業獲利及抵抗國際經營風險的最大關鍵,也是為什麼疫情下許多商家倒閉,卻也有人高獲利甚至擴大經營。
許多業者怨天怨地怪環境怪政府,應該要怨自己為何如此盲目麻痹,就算機會到眼前也完全看不懂抓不住,必須更加了解市場趨勢變化,尤其是國際脈動,許多內需業者就是在這方面吃了大悶虧。
現今企業無論微型或中大型都須有數位及國際跨境能力,從知名華劇《茶金》看匯率對出口商的影響,劇中日光以一美元兌15元台幣,當時政府財經政策控制為一美元兌7.5元台幣,相對就是台幣升值美元貶值,想獲得大量美元為國際信任貨幣,提升利率加上貨幣升值等誘因,吸引外資投資建設,刺激國內經濟發展,但若當時出口商是以美元交易,則有一大半的匯損,許多企業在這樣的干預政策下破產。
分析趨勢做出決策切實執行
所以想做跨境進出口生意,對國際經濟金融就要特別注意,現今跨境資本家成為唯一受益者。從日本國內來看,因為政府希望增加外銷收入,不斷讓貨幣供給增加有利出口,相對採購成本變貴。另外利息接近零,希望民眾不要存錢,讓錢在市場流通,引發了經濟金融學者最擔心的低產出水準下的流動陷阱,無論政府再如何刺激都像麻木了一樣!
觀察到日本目前不婚、不生、不買房、低欲社會,只一味儲蓄讓財富貶值(儲蓄率高達30%),內需經濟發達國家儲蓄率僅個位數,所以日本政府策略長期以來只是讓外銷廠商獲利,造成更大貧富差距。
反觀台灣許多狀態都在走同一條路,外銷持續興旺,內需業者極辛苦挺著,經濟理論「外銷帶動內需」,但若民眾過於保守,再大的外銷都無法牽動內需,所以選擇外銷內銷並存的業者,才有生存的空間與契機。強烈變動下的保守是非常危險的,要觀察國內外政治經濟金融及市場狀態,做出最佳決策並切實執行。
台灣2022年開端採取財政擴充策略,加薪、降稅、補助、放貸低利,短期內需市場會發展,但時間一長將導致匯率下降台幣升值,相對影響出口業者,所以相關政策不可能太長一定是短期刺激。台灣大多依賴外銷出口獲利,所以大家務必把握機會,創業斜槓在短期財政擴充增加內需收入,在台幣升值時進口國外商品,一旦回復到均衡點則需外銷,將商品賣到國外,充分掌握趨勢變動,並擁有多國市場資源,才能進出口交叉獲利。
近期台幣及人民幣是亞洲持續升值的貨幣,這是代表外資對於經濟信任,所以相對收集需求投資相關貨幣,造成需大於供,貨幣升值有利進口,也可看出投資人持續看好台灣與中國。
業者近期須買貨進口,相對內需市場希望三級噩夢不要再重演,疫情嚴重影響內需及就業率,國內餐飲觀光零售業將再面臨摧殘,電商業者或許影響較小,但在內需崩壞的經濟體下,也相當辛苦,這時擁有海外多元多國市場的電商業者就會啟動跨境機制,是疫情衝擊下的少數贏家。
借鏡海外經濟體
美國過去大量貨幣寬鬆政策,造成貨幣貶值,加上只重研發及銷售端,製造幾乎長期依賴中國,中美貿易戰提高關稅及貶值貨幣,造成美國進口成本大增,廠商及民眾飽受通膨之苦。歐洲亦是長期依賴泰國製造,使泰國成為東協進出口的重要轉運站。
反觀中國,製造成為重點,另外採取區域經濟擴充增加銷售及原物料取得,並開始管制重要物資出口,強化內需經濟提升GDP。日本幾乎採取直接投資海外設廠,積極獲取開發中國家製造量能,將高品質商品銷售各地,並以台灣為中介轉運代理,將商品賣進中國強化世界出口,所以中日沒有升息的問題,甚至希望更加寬鬆刺激外銷,讓國內經濟因產能擴充達成充分就業市場。中、日是跨境電商不可或缺的主要商品來源及銷售市場,業者一定要熟悉及洞察國際金融及財務的趨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