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對台灣與中國而言,都是極為關鍵的一年,台灣將於3月舉行總統大選,中國將於8月舉辦北京奧運。台灣面臨的難題是,新當選的總統能否振興委靡已久的台灣經濟,是否將開放兩岸三通,更是其無所遁逃的課題,而中國意圖藉舉辦奧運擴大在世界的政經影響力,台灣如何自處、應對,在在影響著台灣未來的興衰。
#@1@#近幾年來,台灣、中國官方交流停滯不前,金融業當屬受影響最大的產業之一,台灣的金融業向來把前進中國,視為國際化的第一步,無奈卻撞上政治的巨大冰山,迄今只能困守島內,彼此自相殘殺、賺取微利。然而,政治難行,學術先行,兩岸金融學界的交流依然持續不斷;1月3日到7日,第5屆「2008年海峽兩岸財經趨勢研討會」分別在淡大、台大、逢甲、東海、政大等大學盛大舉行,近百位與會的兩岸學者、專家與業界人士都為雙方金融界,提出了諸多建設性的意見。「2008年海峽兩岸財經趨勢研討會」的重頭戲,乃是1月4日舉辦的「海峽兩岸財經未來發展趨勢」、「『貌』離『神』合的兩岸金融互動」兩場座談會,與談者除了淡大財務金融系主任兼金融所所長聶建中,台灣的代表有台灣財務工程協會創會理事長李正福、金鼎企業集團總裁暨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證券期貨發展基金會董事長丁克華、永豐金證券董事長暨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敏助、前立委鄭龍水之外,中國的代表則有湖南大學副校長張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研究所教授邱兆祥。聶建中形容現在兩岸金融交流,乃是「貌離神合」,表面上相當疏遠,實際上相當密切,他建議雙方應朝「柏拉圖的金融理想國」的方向前進,也就是一方進步,另一方不要退步,彼此共存共榮、相互扶持前進;在全球經濟學界聲望極高的李正福,勗勉台灣、中國的金融界應當在此一波次級房貸風暴中,學習美國金融界如何面對危機。多年來頻繁來往兩岸的張平沼則認為,台灣、中國金融界有各自的問題,彼此加強交流互動,有助於看清彼此的問題,尋求正確的解決方法。丁克華強調,台灣企業界近來強化公司治理有成,是中國企業可借鏡學習的對象,中國企業唯有落實公司治理,股市才能免於泡沫化的危機。
#@1@#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黃敏助提醒兩岸金融界人士,應該注意韓國《資本整合法》的發展,此法將促成韓國從2009年起,大幅度整併其國內「直接金融」的企業,迎接全球化的挑戰。鄭龍水則希望兩岸交流多一點、中國對台灣好一點、政治少一點,金融界當可作為其他產業的表率。遠道而來的張強、邱兆祥,則肯定此次研討會的用心,也邀請台灣專家、學者前往中國,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我應該是台灣第一個前往中國的財經學者。」李正福微笑表示,因為他在1968年便前往美國大學任教,因此早在1982年,便有機會前往剛開放不久的中國考察,並在武漢大學開了3個星期的課程,學生中有武漢大學教職員與武漢銀行界的經理人,這些學生當初還跟他說,他們有生之年,應當無法在中國看到股票市場,「沒想到經過25年後,中國股市已熱得發燙,武漢正在爭取做為中國第3個股票市場所在地。」李正福感嘆地說,當時中國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金融學者與銀行的經理人連最基本的經濟學理論都沒聽過,領導人也還沒弄清楚,馬克思主義只適合拿來革命,取得政權後就不能再用這一套理論了,「然而現在,中國無資本主義之名,但卻有資本主義之實;台灣有資本主義之名,但卻無資本主義之實,處境恰好相反,實在相當諷刺。」「不管是謝長廷當選,或是馬英九當選,開放兩岸三通,都是無可避免的趨勢。」李正福對2008年相當樂觀,但他也提醒中國,因為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台灣1987年時相當類似,當時台灣因為開放民眾赴中國探親,造成新台幣快速升值,而人民幣升值正是中國金融界現在最頭痛的問題之一,「中國可以學習台灣當時的應對方式。中國金融界另一個大問題,則是官員貪汙情形嚴重。」
#@1@#「台灣、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都派了不少人前往歐美留學,但重點在於,不只要學金融技術,更要學金融制度。」李正福相信,美國銀行界雖然遭受次級房貸風暴重創,但在2年內必定重執全球金融牛耳,原因在於其金融制度相當優良,又具有彈性,「這是亞洲金融業學習的好機會,更要從次級房貸風暴中獲得啟示,販賣『金融黑心產品』,雖一時可獲得暴利,但終究將付出慘痛的代價。」除了金融制度,李正福也希望台灣、中國金融業者,學習西方國家的經濟策略,包括投資、融資、分紅、生產的策略,前3者完全依附在生產上,但也可為生產創造最大的利益,「美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它的生產已經不太行了,但金融界仍然非常強大,因此企業還能不斷擴充,甚至併購亞洲的企業。」
#@1@#「我也可算是淡大的校友。」張平沼笑著說,他從師範學校畢業後,擔任過幾年的小學教師,才考進淡大前身淡江文理學院的英文系,讀了1年後,在父親的要求下,重考進台北大學前身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的法律系,擔任法官時因為主審許多金融案件,包括轟動一時的青年公司冒貸案,後來才決定轉入金融業。張平沼將1949年之後的台灣、中國關係,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從1949到1978年,兩岸處於軍事敵對階段,從1979年到1987年,兩岸進入和平對峙狀態,而從1990年之後,兩岸已進入了民間經貿交流的階段。「80年代,我擔任立法委員時,便積極推動台灣、中國的經貿交流,1988年,更促成雙方民間在新加坡簽定貿易協定,雖然不具官方效用,但仍具歷史性的意義。」張平沼提起當年事蹟,仍難掩興奮,他更表示,因為此一貿易協定的簽署,行政院才於1990年4月,制定了台灣民眾赴中國的管理條例,當年5月,他見到了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江澤民數次在公開場合提到,張平沼對兩岸交流貢獻很大。」
#@1@#「我認為,全世界的經濟發展,都有從開放轉向保守的趨勢。」1997年,張平沼拜會中國國務院高層,這些高層非常自豪於中國經濟有非常完善的防火牆,因此才能躲過亞洲金融風暴。不過張平沼卻「吐槽」說,中國經濟不只有防火牆,防火牆上還蓋有蒙古包,因此才能「水火不侵」,「我的意思是,中國經濟人治色彩嚴重,並不符合自由經濟的原則。例如,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朱鎔基,發話說人民幣不能跌,13億人民為了維護領導人的威嚴,無論如何就是不讓人民幣貶值,即使貶值對中國經濟有好處。」「台灣金融界發生過的問題,很有可能在中國一一發生,中國可以多研讀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快速矯正這些弊病。」張平沼指出,在金融產業上,台灣還是比中國先進,因此台灣、中國同時加入WTO,台灣以已開發國家身分加入,只有1年的適應期,中國則以開發中國家身分加入,有5年的適應期,「未來中國的金融業,勢必遇到開放外資競爭、銀行界爆發呆帳問題,而這正是台灣已經發生過的。」「如同李正福老師所說的,金融業可以幫助生產,因此金融業合作,勢必是兩岸合作的重要一環。」張平沼最後指出,中國銀行界先要承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中國4大銀行中有2個銀行的主管曾對他說,他們銀行絕對沒有任何一筆呆帳,「這是完全不可能的。2007年,中國有好幾家銀行到香港掛牌,很快便募得巨額資金,可見世界各國都看好中國金融業的前景,但他們不是笨蛋,中國銀行界如果沒有改善現有問題,難保資金流失。」
#@1@#「台灣、中國的企業界,唯有做好公司治理,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丁克華開宗明義地說,這幾年全球掏空企業的新聞不斷,台灣光是一個力霸案,便掏空了731億新台幣,美國安隆案、世界通訊案等企業掏空案件,損失更高達4000億美元,比911事件時還多10倍,「這兩年,中國上海股市從1000多點飆漲到6000多點,不但股市可能泡沫化,許多企業也隱藏著被掏空的危機。」「台灣股市曾經出現的最高點是12682點,那時本益比是67.7倍,後來很快就跌到2000多點,中國現在股市的本益比,大概介於67到75倍間,實在太高。」丁克華表示,中國股市是否將泡沫化,端賴中國企業是否能落實公司治理,能的話就可繼續維持榮景,不能的話隨時可能噩夢成真。丁克華更指出,這幾年台灣積極強化公司治理,包括要求董監事持股比例不可太低、密集偵辦內線交易案,所以在亞洲國家公司治理的排名,已從第5名升至第4名,僅次於香港、新加坡、印度,但他更提醒,「金融業是最容易被掏空的產業之一,因為根據台灣現行法規,董監事最低只要擁有公司2%股份,就可掌握整個企業的經營權,很容易作出對自己有利,但對其他多數股東不利的決策。」
#@1@#「中國一共才52家券商,還算是寡占事業,獲利是理所當然。」黃敏助笑著說,台灣券商早已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利潤愈來愈微薄,但他希望兩岸金融業,可以多注意韓國《資本整合法》的發展,此法將促成韓國從2009年起,跟隨英國、日本的腳步,大幅度整併「直接金融」的企業,「相對於韓國,兩岸的共同課題是,金融業創新的能力不足。」「中國的金融監理制度與思維,目前還是沿襲台灣的;但兩岸政府都應該理解到,唯有金融創新,才是金融業國際競爭力所在。」黃敏助呼籲政府應該改變金融監理的思維,從鉅細靡遺的事務性規範,改為「原則性規範」,金融業才有創新的空間,「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是政府規定的才能做,後者是政府沒禁止的便可以做,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