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去(2021)年七月寫了疫情期間金融業發生的三件大事,分別是台灣首樁「金金併」,富邦金控公開收購日盛金,此舉也讓台灣的金控公司將從十五家變成十四家。第二件是台新金控併購保德信人壽,更名為台新人壽。第三件是開發金控公開收購中國人壽的股權,到十二月底已取得100%股權,中國人壽下市。後續還有國票金併安泰銀,但遭到金管會否決。
聯手變強、變超強 大勢所趨
看起來金控之間,或金控與非金控之間的合併,已是趨勢。未來金控大者恆大的情勢似乎已經底定,大者也就是具備大的銀行、壽險、大型證券,不管是公營或民營,如果只有銀行為主的金控,相對在競爭力就比較弱。
從金控的獲利來看,最賺錢的還是富邦金與國泰金,去年富邦金以全年獲利1446.1億元及EPS 12.49元,榮獲雙冠王寶座;第二名的國泰金全年獲利1405.7億元、EPS 10.32元。第三名後分別是中信金、開發金、元大金、兆豐金、新光金、合庫金、玉山金、台新金、第一金、華南金、永豐金、日盛金、國票金。可以看到排行在前面的都是民間大型金控,而公股都落在下半段。
當民間感受到競爭性,就會迫使大家必須合作,或是強強聯手成超強,或是弱弱合作變強,或是強弱合作變更強。
合併互補有無 投資人支持
近日新光金併台新金的消息又讓金控合併的議題再起,緣起是在三月二十九日新光金的董事會,由大股東洪家提案以成立工作小組的方式研究跟台新金的合併案,董事無人反對。投資人的反應從第二天股價表現也可看出,新光金是金融股漲幅最多,台新金也是漲的,由此看出投資人是支持的,這是好的開始。這兩個集團一個銀行強,一個壽險強,兩邊證券都不大,投信也不大,合併可以互補有無。
金控合併過關 要符合四個條件
針對此二金控合併案,主管機關表示要符合四個條件,包含財務與資本結構健全、資金來源妥適性、守法性,以及投資後的健全經營,這些都是比較宣示性的。
主管機關應該在審核部分盡量從寬,因為這種大型金融機構合併涉及很多經營問題、文化問題、IT整合問題,甚至台灣有一個最特別的──工會,雖然相較公股行庫,民間工會比較沒那麼強勢,公公併不成最主要原因,工會反抗脫不了干係。另一個公公併不容易成功的原因,除了工會外,公股行庫的人事是政府在操作,導致公股行庫人事不穩定,合併後的整合要花十年以上都有可能。
從資本來看,在台灣要募集資金不難,所以資本的充足性、有效的管理,不是很大的問題,合併後才是挑戰的開始。
合併案最重要的是要有綜效,包括雙方客戶的結構可否互補,業務的強弱如何結合補強等,當然若是合併後因人才更強,可以創造新業務、新市場更棒。
以星展跟花旗合併案為例,花旗信用卡在台灣市場很強,星展在消金業務方面做得不夠大,兩者強弱結合,就變成外商第一了。除了信用卡之外,花旗在個人房貸、信用貸款等個人銀行業務上,也做了這麼多年,不但市佔率高,客戶也很棒,都是星展合併後可以受惠的。
金管會對金融業合併案審核 宜從寬
因此,在金融業合併案上,前端把關的金管會,應該從寬來面對,避免有政治化的聯想,讓有意願的雙方去努力,合併後的經營管理才是最重要的。
公公併難,公民併也不容易,值得政府來省思,一方面財政部對公股行庫管理要鬆綁,另一方面金管會對於合併案的審核要從寬,讓市場來決定。這次舊案重提的台新金跟新光金合併案,市場提出了贊成票,希望有新的格局,讓台灣金融能更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