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操作生涯中,其中最痛苦的莫過於「看著行情及其他個股大漲,偏偏自己手中的持股卻像死魚一樣,一動也不動。」此時即使心情再怎樣不好,面對春風得意的客人時,還是得強顏歡笑,恭喜客人賺錢,如果再遇到「不識相」的客人追問操作得如何?這時心中只有:「○##$%%@$#!」
#@1@#仔細想想,會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原因:第一是因為手中的持股處於虧損狀態,簡稱「套牢」。另一種是因為,怕萬一賣掉手中的持股改去追強勢股之後,換買到的強勢股休息,而賣掉的個股卻開始噴出大漲!這兩種情況之中,第一種是被迫,第二種則是因為恐懼。現代人或許真的是太「鬱卒」了,每次接到投資人打來的電話,便常聽到投資人把「套牢」掛在嘴上,反覆細說當初某某股票是多少元買的,最高漲到多少等。查詢電腦線圖後,赫然發現竟已是3、4年前的事了。看到這種情況,真不知該哭還是該笑!他的目光只看得到金錢(價位)上的套牢,卻不知真正被套牢的,是這些年來的時間與投資機會。試想這些年來,有多少檔個股歷經了數十百分比、數倍的漲幅,但他仍抱殘守缺,緊守著那檔讓他套牢的個股,心中一直惦記著買進的價格,而忽略了時勢的變化。更甚者當起了鴕鳥,把自己埋入沙中,以為沒看就沒事,不賣就不賠,殊不知,股價絕不會因為你不看而不漲不跌,它仍會依照該有的趨勢往前行進,不論是漲、是跌,絕無例外!台股的歷史中,從來沒有股王殞落後還能再當回股王的,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產業的興衰輪替」。能夠當股王的個股都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加上某種程度的推波助瀾,才能有如此極致的表現。如資產股的台火、金融股當道的國壽、被動元件的禾伸堂及太陽能的益通等,這些都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挾帶特殊題材,加上資金推助,才能榮登股王寶座。而這些股王的頭銜離開他們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這也是產業變化殘酷的另一面。股票操作時,一個最大的難題就是:要不要進行換股操作?當手中持有的個股正好因漲多而在休息時,如果又看著其他個股在飆漲,相信很多人忍不住想進行換股。可是事情真的有這麼圓滿嗎?我當營業員的生涯中,最常看到的情況就是「捉龜走鱉」。
#@1@#許多投資人一旦把手中的飆股換到目前盤面上的飆股後,往往會發生後買的飆股「不動了」的情況。反而是被換掉的飆股在休息過後,又展開另一段的飆漲格局。此時投資人往往「追不下手」,原因在於,股價漲得比當初賣掉的價格還要來得更高!只能在心中自我安慰:「沒關係,反正有賺到。」可是日後發現這檔飆股竟然漲以倍數,自己只不過是賺到區區的10%、20%,此時心中的感慨真是無語問蒼天!如同我所強調的一個觀念:「聰明的人賺得沒有比傻的人賺得多。」意思就是如此。各位當初是不是只賺了少數的零頭(甚至於還虧損出場)?午夜夢回,不曉得各位心中有沒有這種想法:「當初要是不賣該有多好!」可惜事情已成定局,再也追不回來。尤其一些精於技術分析的投資人更會有這種遺憾!就是因為太會技術分析,所以一旦看到量大不漲、指標背離、漲停出量打開等許多不好的情況,就馬上賣出手中的持股,所以很容易被「洗出場」。以我為例,我在去年也曾經買進許多飆股(如益航、華泰、泰偉等),但因為太「精明」了,所以最後造成年度的淨報酬率僅區區53%,可是那些個股漲幅可不只有「區區的53%」而已,都是以倍數計算。
#@1@#不過各位可千萬不要就此解讀為:「我勸各位不要換股操作」。上一段當中,我強調當手中的「飆股」陷入整理,才要思考是不是換股操作。前提是手中持有的是飆股,而非一般半死不活的股票。因為股票操作只有「飆股換飆股」的問題,並沒有弱勢股換弱勢股的選擇題;如果只是單純把手中的弱勢股換到另一檔弱勢股,那麼頂多只是從這一個套牢換到另一個套牢而已,還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與機會。人生當中沒有多少次的3、4年可供浪費?如果每次的套牢都要花上這麼久的時間來修復(有時候還無法修復),那麼投資人真正投入操作的時間恐怕就只有數年而已。陳進郎在《股市大贏家》中提到,其操作時也常常需要面對要不要換股操作的問題,尤其很多檔的個股在事後看來,都是漲幅很大的飆股,這都在在影響投資人對於目前的個股是否進行換股操作的決定。可是他也認為這種「後見之明」存在了三個邏輯上的錯誤:第一、 最先買的股票通常並不是最強的飆股,如果買進之後就一直持有,不進行換股操作,那麼根本就不曾買過這些飆股。
#@1@#第二、 飆股的數量在所操作的個股數量中,所占比率微乎其微!可能某一個波段中,操作的個股數量總共超過200檔以上,但後來成為真正飆股的只不過是其中的1、2檔。只注意到其中少數飆股所沒賺到的錢,卻忽略了大多數正確操作所累積的財富,就是一種比率上的迷思!第三、 時間的因素。許多我們事後知道的飆股,都因為有明顯K線走勢,讓我們知道股價的所有走勢,才知道這是一檔飆股。可是回溯到持有該檔個股時,如果買進後一直不賣,現在的下場都是慘不忍睹。這也是與我在前一段當中所說的「台股的歷史中,從來沒有股王殞落後還能再當回股王的」一樣。很多飆股在狂漲一段過後,其下場幾乎都是跌破起漲點,如威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若未在飆股走味之前趕緊賣出,反而流連於過去的光榮,接下來要面對的將是永無止境的套牢。我曾對投資人提出下列問題:「損失操作資金的10%,跟套牢1年,你要選擇哪一種?」幾乎每個人給我的回答都是:「如果1年之後可以回本,那麼我一定選擇套牢1年。」對他們來說,就算給他們1年的時間,他們都沒有把握可以賺到10%,所以只好寄望於套牢後的回本。
#@1@#可是對操作者而言,這1年時間中可能出現的機會是無窮的,每一個機會不但能夠讓你賺回損失的10%,更可能讓你贏得翻身致富的財富!可惜的是,人只著重於眼前損失,卻忽略日後可能賺取的利益,也因為對自己的不信任,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賺回所損失的金額,所以寧可選擇套牢,避免因為再次的選擇錯誤而受到心理上的苛責。操作的過程中,不可能每一次的操作都是以獲利出場,專業的操作者應該知道:「80%的獲利來自於5%的操作」,所以大部分的操作都是在小賺小賠之間,這是一種僅次於證交稅與手續費之外的成本。花費這個成本的用意,除了測試市場的盤勢之外,更在於對那賺錢的5%操作累積經驗。唯有不斷操作,才能讓自己的盤感與大盤維持同步,當那5%的操作機會來臨時,才能正確無誤的進場操作。
#@1@#換句話說,操作當中,虧損是無法避免的,只要能將虧損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就不用太害怕虧損。操作者應該恐懼的是:「因為害怕虧損而造成的套牢」。這種無形的成本,比起虧損來說更是巨大。人的一生當中,總共有3次大機會:第1次是學業,第2次是婚姻,最後是事業。操作者有3次大機會,分別是「觀念」、「時間」與「紀律」。一旦發生套牢,便是將這3大機會放棄。因為觀念錯誤,所以小套時不願意跑;而套牢時就浪費了這段時間內的機會;再來是紀律的問題,因為沒有嚴格的執行停損的紀律,所以才會越套越深!電視劇常看到被毒蛇咬過之後,為了確保生命安全,而毅然斷臂的這種壯士斷腕的劇情,在操作上,我們更應該隨時作好這種最壞的打算。金錢上的損失再賺就有,可是機會與時間的損失卻是無法彌補的。台灣每年至少都會有一次大行情,只要抓住機會,掐頭去尾後所獲報酬,絕對遠多於各位所套牢的,尤其是每年的飆股族群──IC設計股,更是動輒有3~5倍的漲幅!投資人只要專心於這個族群,再加上嚴設停利停損,根本就不須擔心損失的金錢。
#@1@#最後要向各位強調的是,時間與機會是操作者最大的盟友,也是操作者最重要的資產(不是金錢喔),金錢在操作者的眼中只是籌碼而非資產,10萬元在專業操作者的手中,所發揮的功效遠大於1000萬元在一般散戶內所產生的效能。專業操作者只要能夠掌握機會,加上時間的幫助,10萬元很快就能成長超過1000萬元。但對散戶而言,1000萬元套牢後,慢慢地就會變成10萬元;一來一往所造成的差距,就是區分贏家與輸家的原因。在我先前任職的證券公司裡,同事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話:「在投資操作的領域中,並不是只有第一名才活得下去,每個人都有其生存的空間。」沒錯!在投資這條路上,我們並不需要事事都做到第一名,也許在當下,第一名賺得最多;然而投資比的是氣長,最後能夠堅持到底、走完這條路的才是贏家。短暫的勝利並不代表日後的成功。
#@1@#舉個實例:我有一位客戶X太太,婚前長期服務於某飲料業的龍頭,擔任基礎員工,先生也是該公司中階主管,X太太婚後不久就辭職在家當專職家庭主婦。X太太的學歷只有小學,也由於長期在傳統工廠服務、婚後就走入家庭,所以對現在的3C電子資訊產品根本就一竅不通。但在電子股當道的時代,她要怎麼選擇?她不會做電子股,還能做哪些股?我第一次接到她的電話時,還誤以為她是那家飲料公司的大股東呢!因為全家人持股合計最多曾高達數千張,我還「好心」的提醒她,一些有關申報轉讓的事項,避免她被處罰,後來才發現她並不是大股東,只是一般的投資人。可是她能累積如此龐大的數量,還是相當不可思議!由於她先前長期服務於飲料業,因此對飲料業的生態及景氣有相當的認識,對於各家產品的特色、通路也都瞭若指掌,加上老公不時提供加班趕貨資訊,與自己長期工作經驗判斷,大致可以抓出一些產業脈絡。所以她也不買不懂的電子股(跟巴菲特一樣),每年只做一波自己懂的飲料食品股,在谷底時買進,巔峰時全部賣出,每年的平均報酬率約3成。長期反覆操作,及公司員工的配股分紅下來,持股也由當初的百多張一路成長到現在的數千張。一定有讀者會質疑她是因為老公任職的關係,所以會有所謂的「內線消息」!
#@1@#可是據我了解,她得到的消息也只是老公、周遭朋友(員工)最近都要加班趕工、出貨量增加等,一般員工都知道的瑣事。她只是比平常人更用心去解讀這些消息,操作這檔股票時,當然就無往不利。上述例子,是提醒各位別盲目追求明牌,有時明牌就在你身旁,用心,就能發現。我另一位任職某銀行的客戶,當她知道公司的現金卡發卡量及餘額不斷上升,就知利差驚人(存款利率2%,放款利率19.98%,真的是暴利),公司獲利一定「嚇嚇叫」,所以她就不斷買進自家股票。消金風暴來臨前,她也藉由「許多家銀行爭相投入現金卡市場,造成發卡數減少及利潤萎縮。許多信用不佳的人會持續借新還舊,代表越後面發卡的銀行,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的分析,從容賣出全部持股,並申請退休,她因此躲過一劫,也賺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