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希望未來從事可以周遊列國,常坐飛機火車出差的工作,畢業留台事業穩定後也常常到海內外做公益演講交流,用不同的方式實現夢想。
日前應國立東華大學陳復教授之邀,分享留台發展經驗,這陣子抱著雀躍的心情期盼著,隨著疫情升溫,前一天臨時改為線上進行!因應大時代,感謝新科技,隨時作出改變!
透過筆者在台灣的求學生活體驗,截取幾點和校友們分享!
以「創業」的眾多成功例子而言,筆者並非很高的成就,卻是許多僑外生可以參考套用的模式。也是少數以「母語」而成功創業者,在2005年因緣成立台灣民間第一家韓語教育中心,更在2012年率先推動東南亞七國語言免費教學!2016年四月推出「前瞻東協民間論壇」,2019投入臺語書籍的出版!皆努力不懈的開創,畢竟創業就是不斷的用創意去創新!
2004年創業之初,曾想成立一家從事動物的骨灰龕公司,幫動物作善終,更寫在筆者2013年出版《抬頭苦幹》一書中和讀者分享!我認為僑外校友未來留台從事餐飲、跨國貿易、國際教育推廣服務也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建議一:路在嘴邊,「主動」是良方!
外籍學生來到異地沒有朋友,要主動去認識並積極聯繫,了解對方話題與表達方式。新的作法更多加臉書、Line等聯繫方式,持續互動,久而久之就增加了人力銀行之外的謀職資源!「你心中有別人,才能成為朋友,未來才能互助」。有許多可能是無效社交,也因為這樣,多去嘗試「有效」的成功比率才會提高呀!
建議二:在地化
各國文化大不同,各有其民族性。傳統廣東人用語比較含蓄,台灣人時刻使用「感恩」,那是一個充滿祝福的心意。我想台灣那份善良是有目共睹的。記得唸僑先部時,巴西僑生室友賴同學常常帶水果和大家分享,後來才發現他們家人都相當熱情,每到台中我都會向他們問候,用在地人的方式互動更能融入社會。
建議三:參與社會
「他鄉變故鄉不容易」,我們必須要去努力,才能找到歸屬!許多新移民朋友擔任「志工」,不只認識社會,從中看到自己的優缺點。志工前輩身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建議四:不要只重視「功能性」
在社會擁有工作能力固然重要,也要會「做人」,從參與社交活動開始,不要覺得沒有自己想要的就拒絕,許多商機或美好的事藏在我們背後或轉角處,需要用心與其相遇!
建議五:不要一個人用餐
澳門校友鄧沛天醫師表示:「醫學研究指出,一個人吃飯有礙身心」,多找朋友聊聊,喝上一杯咖啡、吃一頓飯花不了多少時間、金錢,既可以吸收新知,也能深化友誼!
追求安居樂業的決心必須化作行動,去圖書館,參加社團活動,語言進修,能到更好的大學進修都是好方法!重點是先成為一個好公民、好員工,把基礎先顧好!
(作者李三財為財團法人賽珍珠基金會董事/教育部僑外生在台校友聯誼會會長)
▲李恒德老師雖然年屆八十歲,卻每天樂此不疲的傳承台語文化,並透過臉書社團免費提供缐上查詢,讓人敬佩!
▲感謝國立東華大學的老師及同學,一起探討僑外生在台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