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前往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進修大數據預測科學,回來後在商業總會品牌加速中心(BAC)執行長戴中興的邀約下,參與了台灣企業品牌轉型的工作。那時BAC開設了很多課程,包括了大數據AI應用的內容。
為了開設大數據AI課程,我們邀請了很多專家一起來分享,記得為了協調內容的方向,我們幾位課程的設計者開會討論了很多次,赫然發現企業除了品牌經營,在數位轉型的能量很弱。沒有轉型,就沒有品牌,於是我們有了成立協會來協助企業的念頭。
2021年的疫情爆發年,我們奉行了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忠告,「千萬不要浪費每一場危機」,成立了AMT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並立下三大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要瞭解企業數位轉型的現狀,才好展開日後的工作。
企業數位轉型能量弱 產業差異大
企業數位轉型新五力(Digital Quotient Index, DQI)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台灣企業得分60.9,剛好及格,但是產業間差異非常大,資金雄厚的金融、資產、投資業,高居75.5分,而生產製造及加工業群,則只有53.5分。顯見資源的分配與資金的多寡,影響企業數位轉型的能量。
換句話說,政府各個單位對企業轉型的補助很多,為何大部分的企業自評仍然非常不理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DQI量表,提到數位轉型的一個KPI、三個板塊、五個構面。五個構面,評量領導力、組織力、人才力、數位力、銷售力;三個板塊是指內部轉型、外部轉型,以及商業模式轉型;一個KPI,分為成長率與佔有率。
領導層已有高度共識 「人才力」待提升
在新五力當中,領導層對數位轉型已經有高度的共識(14.3分/滿分20),表示大家都有數位轉型觀念,甚至已經在道路上了。從DQI也看到企業最弱的當屬「人才力」(11.3分)及數位力(11.7分),所以如果官方補助企業購買各種數位轉型的工具,即便有了工具也沒有適當的人才可以來應用。
由此可見,數位轉型的關鍵不在「數位」,在於組織部署及人才不足,也就是企業要從調整體質、補足(或培養)數位人才開始,再來執行數位轉型。
在轉型的過程中,我認為應該從外部銷售力開始,而不是優先去選擇內部流程的改善(如財務、人事等),因為企業內部不會有人反對在銷售過程中,提升顧客體驗、提高滿意度、創造更多銷售。
同時,從外部銷售力開始轉型,比較容易看到直接的績效,降低轉型過程的障礙,相對比較容易取得資源,得到支持。一旦營收有增加,一來大家信心會增加,二來顧客體驗流程一改變,就會牽動整個組織內部流程的改變,最後也有可能進入商業模式的全面轉型。
從外部「銷售力」開始 帶動全方位數位轉型
例如Netflix一開始是透過寄送DVD到訂戶家中,後來改成影音串流,提供線上訂閱,最後牽動內部的組織調整,達成商業模式大轉型,這就是我主張優先選擇「行銷數位轉型」,帶動企業三個板塊連動的全方位數位轉型。
最後,數位轉型KPI,也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只要衡量因數位帶來的營收是否持續成長(成長率)?是否超過總營收三成(佔有率)?來確認轉型進入正確的軌道。
數位轉型就如在跑步機跑步,沒有盡頭,只有與時俱進!
(作者高端訓為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理事長,與作者交流)
▲各行業之五力得分盒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