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代的台灣富商世家,彷彿是封建時代的活化石,幾乎只存在歷史劇中的妻妾之爭、妯娌之爭、嫡庶之爭、姑嫂之爭、婆媳之爭,卻是富商世家成員日常生活的一大部分。在產業技術、商業型態,這些富商總站在世界潮流之尖,但在兒童人權、性別平權上,卻常比一般普羅百姓落後。其實可以不必如此,因為除了政治人物、運動明星能夠移風易俗,富商也可帶動流行、改變舊習,不是媒體而是富商,才稱得上「無冕王」。例如殷琪改變了一般人對單親媽媽的惡評,曹興誠、林百里等電子巨擘則掀起台灣藝術投資的風潮。證諸歷史,敢開天下風氣先者,絕非官僚或知識份子,而是商人。知識份子得意時當官,失意時寫詩,即使「離經叛道」如金聖嘆、蒲松齡,也僅在文字、哲學上挑戰世俗,對社會影響微乎其微,不像徽商鮑志道在家鄉為女性建祠,堪稱兩性平權的先河。
#@1@#鮑志道出身安徽省歙縣,所以也被歸類為徽商,生於乾隆七年(1743年),卒於嘉慶六年(1801年)。據稱鮑家祖上在明代曾為大官,不過等到他出世後,家道已然中落,因此他在年輕時就得離鄉到外地謀生。11歲時,鮑志道南下江西省,到鄱陽縣的小商家當會計,之後陸續輾轉漂泊於浙江、江蘇兩省,多半在鹽商事業體中任職,開始對販鹽產生興趣,並在20歲時前往揚州,在一家豆腐店當夥計,主要工作乃是記帳。當時,揚州有位大鹽商、大徽商吳尊德,對外公開招考一名幹部,由於鹽業獲利極豐,應徵者蜂擁而至,沒想到吳尊德將應徵者全部找來,沒問任何問題,只請他們吃了一碗雲吞,要他們過幾天再過來一次。過了幾天,吳尊德再度與應徵者會面,應徵者戰戰兢兢等待甄試題目,沒想到題目竟是:「前幾天的雲吞,裡頭包的是哪種餡?」應徵者無不瞠目結舌,因為他們都以為那碗雲吞,乃是吳尊德款待的點心,沒想到竟是甄試題目,壓根沒注意到底包了什麼餡,只有鮑志道一人答出正確答案。
#@1@#原來,吳尊德找幹部首重細心,鮑志道因此脫穎而出,獲得這份人人稱羨的工作。往後幾年,鮑志道從吳尊德身上習得各種經商的訣竅,也掙得自立門戶的資金,在獨立開業後幾年,與弟弟鮑啟運胼手胝足努力下,終於成為揚州鹽商的領導人之一,擔任「總商」一位長達20年,此職位類似今日工商理事會的會長,是官方與商業界的橋梁。鮑志道不只懂得經營企業,也深諳領導商界、經營政商關係,他倡議「一舟溺、眾舟助」哲學,即一家商家發生危機時,其他商家必須集體救援,不能落井下石;從此,鮑志道受到商界一致推崇。與另一位揚州鹽商江春相同,鮑志道也是乾隆皇帝南巡時接駕的富商之一,也享有「上交天子、藏鏹百萬」美譽,但他卻堪稱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好商人,不但在揚州與歙縣造橋、鋪路、興學、濟貧,更多次響應中央政府賑災,共捐出2千多萬兩、12萬石糧食,由此可見鮑志道資產之多。
#@1@#然而,乾隆皇帝也賜給鮑志道六個官銜,這也成為他行走商場、結交官府的護身符。鮑志道樂善好施蔚為家風,他的長子鮑漱芳、孫子鮑均,不但是嘉慶年間的大鹽商,也是大慈善家,捐輸數額不下於鮑志道。然而,鮑志道另一個兒子鮑勳茂則考上進士,最高曾官至軍機處中書兼軍機行走,此後鮑家子弟轉入官場,漸次退出商場。在漢人社會中,祠堂歷來只供奉男性牌位,被認為是父權的象徵、男性的聖誕,甚至不允許女性踏入一步,為女性建祠彷彿是天方夜譚,比夢更難實現。然而,鮑志道見到族中女性神位無容身之處,鮑啟運年幼失母,由鮑志道妻子汪氏扶養長大,兄弟倆感念家中女性的無私奉獻,決定在家鄉歙縣修建供奉女性牌位的清懿堂,不但是清帝國唯一的女祠堂,迄今仍是中國重要文化遺產。而在清懿堂完工後,汪氏更以自己的積蓄買下百餘畝田地,並將家中的田地廉價租給族中貧困婦女,不讓丈夫專美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