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與戰禍延宕助長缺電危機,已開始衝擊產業供應鏈,如何補足市場需要的電力,避免供應鏈減產停工惡性循環,政策推動各式發電、儲電的相關商機,未來將加速發展。
還記得2020年的梅雨季,中國大陸連續下了六十一天的梅雨,在台灣的我們整天盯著電視看三峽大壩會不會決堤,當時是武漢解封後不久,又來個澇災,相信多數的台灣人當時並不會意識到隔年的夏天台灣竟然遇上百年大旱。
極端氣候威脅產業供應鏈 比中美供應鏈脫鉤更大
今年北半球的大旱,當下的台灣看似不缺水,也不缺電,彷彿世外桃源,但西太平洋今年颱風生成數量僅八個,以歷史平均來說應要有十二個,數量或強度都比過去還低,「非常反常」,連續第三年的反聖嬰會不會威脅到明年的春雨,過了九月大概就會知道。
現在看來,極端氣候對供應鏈的威脅比中美主導的供應鏈脫鉤更大,增加聯準會抗通膨的難度,而且歐洲的通膨比美國嚴重,好比2012-2013年的歐債危機似的,震央雖在歐洲,美國照樣波及。
8月16日拜登簽署《通膨縮減法案》將在未來十年投資3690億美元乾淨能源領域,該法案的退稅優惠到2030年前將為美國社會帶來9.5億塊太陽能板、十二萬個風力發電機和二千三百個電網規模電池廠。
同時750萬個美國家庭將受惠於這份法案,得以在安裝屋頂太陽能板的同時獲得30%的稅收抵免,而太陽能發電系統在使用週期內每年能夠為每個家庭節省三百美元。顯然拜登認為能源是推升通膨上漲的主要變數之一,所以從再生能源下手,不過,今年罕見的高溫,可能讓太陽能設備價格上揚。
六月下旬以來,中國大陸南方地區高溫日子數量異常偏多,長江流域氣象乾旱持續中。8月19日,中國大陸連續第三十日發布高溫預警,重慶六十六條河流缺水斷流,這次四川大限電從原先的六天延長到十二天,要求企業全面停工,讓電於民,多晶矽龍頭通威、保利協鑫四川工廠的生產均受阻。
多晶矽停工供給減少漲價 太陽能電池與模組受惠
由於多晶矽為不間斷生產,本次停工後,恢復生產需再歷經爬坡階段,市場預期,隨著多晶矽供給減少,價格將再走高,屆時包含太陽能電池、太陽能模組等價格均將再迎來新一輪漲價潮。
8月18日因第二季利潤和太陽能零組件出貨量超預期,上調全年營收展望,阿特斯太陽能一度漲超21%,領跑美股太陽能類股,收盤漲超15%,First Solar第三季截至目前為止,累積漲幅達+68.84%,從2011年第三季後,First Solar就一直處在低位築底,現在才有築底完成的樣子。
8月19日俄羅斯最大天然氣生產商Gazprom宣布將從8月31日開始暫停北溪一號供應天然氣,為期三天,將歐洲天然氣價格送上歷史新高。8月19日歐洲大陸TTF基準荷蘭天然氣期貨未來一個月合約收盤報244.55歐元/兆瓦時,刷新今年三月初最高紀錄。
在短短兩個月內,歐洲工業中心德國的電價和天然氣價格翻了一番多,而未來一年的電價─歐洲基準電價已經飆升至每兆瓦時570歐元(合573美元),比兩年前的40歐元高出超過十四倍。隨之暴漲的還有歐洲電價,德國、法國以及丹麥等國家明年的電力價格同樣也飆升至歷史新高。
歐洲的能源危機自俄烏衝突以來越演越烈,在席捲全歐洲的罕見乾旱加碼下,歐洲還面臨著萊茵河水位下降帶來的內河航運問題,河流乾涸帶來的水力發電問題,以及土地乾涸和野火頻發進而影響到的糧食危機。
今年夏天延長的酷熱和乾旱天氣令歐洲一些國家水電庫存處於多年新低,萊茵河水位過低已經影響到煤炭等替代燃料的運輸,通過公路和鐵路的其他運輸成本高昂,而高溫導致的低風速也降低了風力發電量。萊茵河斷航可能主要導致能源產品、化學品原料及中間品、鐵礦石、農產品等重要生產原料難以運輸到德國。
萊茵河水位過低影響運輸 電價飆漲減產推升通膨
德國身為歐洲經濟火車頭,同時也是全球工業領域的重要一環,由於天然氣價格飆升傳導造成電價持續上漲,歐洲已經失去了大約一半鋅和鋁的冶煉產能,還有更多產能可能即將被關閉,例如在化工領域,歐洲維生素A、氯化鉀、維生素E、甲酸、MDI、TDI、蛋氨酸、環氧丙烷等,在全球的產量占比分別達到50%、43%、36%、34%、28%、27%、27%和26%。
在金屬領域,歐洲精煉鋅、精煉銅、電解鋁、工業矽等金屬在全球的產量占比分別為16%、11%、11%、8%,如果歐洲產能萎縮對全球工業生產的影響不容小覷,不排除進一步推升全球通膨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