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指數在經歷近乎一年的空頭市場後,近期終於開始較顯著的反彈走勢。美股四大指數築底翻揚、日股止穩、韓股強勢反彈,就連先前外資一路唱衰的陸、港股都出現了明快的連續紅K,似乎籠罩了一年的陰霾終於要看到曙光!但股市真就此萬里無雲嗎?
若細究近期資訊會發現,經濟放緩的議題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會主導整個金融市場。高通膨引發的各大央行緊縮政策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才剛剛開始發酵,2023年顯然不會是經濟高增長的好光景,我們即將面對的是經濟成長的衰退、失業率的上升及高物價的痛苦。在這樣的環境下,股市還能逆著基本面出現大多頭行情?筆者認為可能還是需要較保守看待,若錯把反彈當回升,則將面臨的風險很可能會超乎想像!
在這樣的背景下,該如何應對? 本文就此提供一些看法謹供參考。
▲圖2:不同振幅下績效走勢比較
「風險控制」重於「報酬率」的追求
過往多頭時期時,投資人想的是如何「賺得快」,但在當前的背景下,筆者建議應該轉為「賺得穩」。若績效劇烈起伏,除了難以平穩看待投資部位,影響生活品質之外,也很可能會出現來去一場空的紙上富貴。而且一般人也容易忽略損益劇烈起伏對於最終績效的侵蝕程度,導致盲目追求所謂「高風險、高報酬」,卻只承擔了高風險的苦,難以享受到高報酬的甜,與原先期望背道而馳。
舉一簡單例子,當股價從100元跌到50元,跌幅為50%,但若想從50元再回到100元,卻需要100%的漲幅。假設同樣上漲50%,則只能回到75元,和原先價格足足有25元價差(圖一)。長此以往,你會發現,單看「報酬率」僅僅小幅虧損,實際績效卻出現驚人的落差!
若我們分別設定為「先下跌2%,再上漲2%」與「先下跌5%,再上漲5%」兩種情境模擬99回交易,比較績效走勢會發現,看似差異不大,且下跌與上漲都是同樣幅度,但最終卻會出現超過12元以上價差!(圖二)
因此以長期績效角度而言,如果能控制損益在相對較小的振幅中,勝算會比投資於高波動商品來得大得多,無形中將佔據極大優勢。
穩定「現金流」優先「價格成長」爆發力
既然我們希望消除價格波動產生的隱形成本,那麼主要的獲利模式就可能必須優先選擇「穩定現金流」商品。所謂的「穩定現金流」投資朋友也不陌生,就是「穩定」且具有「高殖利率」的商品。
所謂的穩定就是不能單看一年的股利發放,至少要看近三年以上,不能有明顯的下降趨勢;所謂的高殖利率,建議最好要有3.5%以上年化報酬率,才能打敗通膨,有感累積財富。
在上述兩項前提下,最好還能擁有「長期價格穩定」優勢,如此才是真的看得到吃得到的投資績效。
統計過往數據,我們會發現台灣大型金融類股似乎同時具有上述幾大特色,首先金融股的配息歷年相對穩定,尤其以大型銀行、金控及壽險類為首,而價格的波動長期以來也沒有太大變化,不會形成「賺了股利,賠了價差」這類尷尬場面。至於有些人擔憂的升降息循環是否會對金融股產生較多干擾,但實際觀察過往經驗顯示,台灣金融股與央行升降息連動度並不高,若將時間拉長來看,基本可忽略不計,故若希望能規避價格風險,同時享有較穩定現金流的投資朋友,似乎就有比較明確的投資方向了。
謹慎面對2023 尋找穩健投資方向
許多國際知名投研機構不斷示警,2023將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或許第四季受到選舉行情與傳統旺季影響,有較令人欣喜的反彈,但我們仍不宜過早掉以輕心,以穩健取代積極進取,守住既有財富才能在後續真正的多頭行情來臨時,擁有足夠的子彈大展拳腳。
具體可留意的商品除了上述的大型金融類股,只要同時具有「高息低波」特質的產業或企業,也都可以納入觀察標的。若希望可直接投資一籃子商品,避免選股困擾,或許金融指數期貨、半導體30期貨等,具有大型優質成分股商品是可留意的標的。若偏好現股想長期持有,也可考慮類似商品如FH富時高息低波ETF (00731)等,在充滿變數與波折的行情中,找到穩健安全的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