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產業,自從2000年以來經歷了一次金改以及二次金改,金融的問題還是存在,去年又因為雙卡(信用卡、現金卡)卡債的議題,讓內藏在消費金融市場的問題再度暴露在陽光下,整體台灣金融市場問題叢生,可以說是剪不斷理還亂。為了要徹底探討這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本周日的「全民拚理財」節目,將邀請在台灣金融投資界具重量級地位的台灣經濟綜合研究院院長劉泰英,以及政治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沈中華,一起從各個角度剖析台灣金融產業面臨的問題。
#@1@#金融問題不改善,一國的經濟及股市就一日好不起來,鄰國的日本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日本金融體系整頓完畢之後,直到目前的股市更是頻創新高,日本銀行團也開始真正走向大賺錢之路;但是在此之前的改革是痛苦的、是漫長的,而且要一針見血,以及對症下藥,台灣政府的金改決心是有的,但是制度面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改進。針對台灣金融產業的問題,劉泰英認為,最近幾年台灣金融產業產生了一個叫做市場失敗的現象,這個市場失敗不外乎就是聚焦在超額儲蓄的問題。因此,劉泰英認為可以這麼說,台灣金融市場的問題就是要先從超額儲蓄開始討論,更簡單一點講就是錢太多,但卻是找不到出路,沒有用來投資。
#@1@#錢過多,關鍵在於金融機構沒有把錢用在投資生產這方面,以近期的消金風暴,政府官員還預期在今年第2季以前能把整個風暴的影響降到最低;但事實上最根本的根源在於,錢都用到消費金融上面,最常見的就是信用卡以及現金卡衍生出來呆帳的問題。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問題,細究整個過程,劉泰英認為這是在企業金融也就是法人金融面衍生出來的;因為利差非常的低,所以就轉向消費金融的面向去彌補,也就是這樣的大舉擴張,造成卡債的問題。
#@1@#對於台灣的金融問題,一窩蜂的現象正是拖垮整個產業的原因之一,一窩蜂做企業金融,之後一窩蜂做消費金融,所以沈中華認為台灣的金融產業可以試著往財富管理的方向去走,最重要的還是要認清銀行或金控自己本身的利基。大銀行或金控本身有自己應該要存在的必要性,而小的區域性銀行也是有存活的必要,至少它這樣的一個區域性銀行可以就近服務那個區塊的需求,因此弄清楚本身的定位是每家金控或銀行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1@#目前的郵局不算是金融機構,所以,觀察中華郵政在央行的存款總額已經達到4兆台幣這樣一個天文數字,劉泰英認為,這是一個從日治時代就遺留下來的制度,那個時代的背景有郵局存在的功能以及必要性;而今,郵局的錢不能轉貸出去,造成資金的閒置,而目前郵局的錢,都存放到中央銀行去,郵政儲金變成了一個呆錢。雖然這些錢已開放可以買上市公司的股票,但是在金額上還是非常有限,沈教授認為,這裏面有一個基本的觀念,很多家庭的錢都放在郵局,假設把這些錢拿去放款,如果失誤,而拿不回來的話,就難以對人民交代。所以說,這4兆的金額很大,但它卻不是那麼可能被動用去放款,因此要從整個制度面去考量,替這些資金找一個出口。
#@1@#壞帳打不完,從一個數據或許可以發現台灣金融體系已經打了多少壞帳,這個數字就是1.4兆,這麼用力的打壞帳,等於是吃掉銀行本來可賺得的盈餘,這是非常可惜的。打壞帳打到今天,台灣金融業的競爭力提升了嗎? 以ROE的角度去看,以前認為台灣在超過10%或11%就覺得很好了,但是與世界其他各國相互比較的話,可能不然。以鄰近的韓國來說,它們的ROE高達18.3%,也或許這些數據是某一些銀行特別高,但是不論如何,以平均度來說,台灣的金融業的確有再進步的空間。台灣的競爭力在二次金改就是在金融的整併方面,政府高層喊出台灣金控以存在7家的狀況算最好,但劉泰英卻在很早前已認為5家金控才適當,以前的台灣銀行就是銀行,工銀就是工銀,證券就是證券,所以有成立為金控的必要,但若金控太多就會開始惡性競爭。另外金控的人才非常重要,國際市場非常大,所以要有好人才,才有辦法國際化與國際競爭。金融整併的過程中當然以自由市場機制來進行最好,但國內市場小,再加上很多銀行是官股銀行,因此政府的控制能力就大,結果不論如何,就是要有一個綜效,而這個綜效必須是能發揮出來的。所以最根本的論點還是在於銀行要有自我的利基所在,這個利基可以提供銀行存活的條件,因此,由此可以得知,銀行或金控的大不一定是好的,能在一個利基之下去運作也可以是一個很成功的銀行。[本文內容摘自超視「全民拚理財」節目,請鎖定本周日晚間8點播出之「全民拚理財」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