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離鄉,轉眼快四十載,今日終於體會到什麼叫做近鄉情怯!
兒時家鄉是位於廣東省粵北的山區,近年來建設有明顯改善,前幾年地方政府結合村民合力改善公路運輸擴展,促使鄉親開車就可直達家門,通車日筆者也返鄉參與。三年前,大家再度集資修建公祠,集海內外李氏鄉親及外嫁女兒之力,把村內道路及飲水設施進行改建優化,終呈現一個嶄新面貌,讓人為之一亮!鄉親長輩特邀請筆者出席,希望我的捐款及參與勉勵村中年輕人,長居香港的父親也來電督促我務必參加,相隔四年無法出境,急忙張羅著證件過期的問題,滿心期待看到另一個家鄉樣貌。整裝待發之際,發現此行祭祖也是對少年時許願的還願及回顧。
童年時期的我相當好動,對世界充滿好奇,幸好有眾親友的呵護,生活有姐母、華姐、妹姐等的照顧,山路出行累了可以爬到發伯的肩上,頑皮的我們常在池塘釣魚,爬山、田裡奔跑的回憶,溫暖了我的童年。
十八歲之後的我來到台灣,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也進修碩博士班,社會給我機遇,我也用自己的才華和善意去連結更多的人事物,包括創立語言學校,捐設獎學金,作公益及多元文化推廣!
上一代的勇氣與智慧 成就今日的安居樂業
回望此刻幾乎實現兒時盼望,內心無比的澎湃,還是覺得感激流涕。這一路是多麼神奇且值得感激的歷程!六歲時,權伯帶著我,第一次走三個小時的崎嶇山路,跨過另一個村落,終於看到107國道,第一次聽到汽車聲,看到車!心中好奇也是感興趣極了的景象又湧現心中。
當時不懂,後來才明白,這是父親想盡辦法拜託別人讓我寄讀,栽培著我!日後發現這也是那年代我們村中家庭的共同作法,「雖然喜愛自己的家鄉,卻都奮力讓下一代更靠近城市,以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提升謀生機會」的共識。年輕一代如今也都享有優質生活及發展,在廣州近郊安居樂業,這都是上一代長者的勇氣及智慧。
隨著父母親移民香港,我也終可持單程證移居香港和家人團聚。1988年成為香港的一名新移民!經過了「羅湖橋」,讓我明白什麼是疆界、什麼是國際化!在香港生活的九年,謝謝我的父親母親,他們的刻苦讓我在生命長河困境中能有所選擇,1997年我爭取到獎學金來台升學,轉眼已二十六年了!
日前村中長者景叔說:「你事業有成,更獲獎無數,今天你帶回家鄉的不只是捐款的善心,也帶回一個我們村的典範。」所幸我沒有辜負祖父「師妹公」四十多年前的耳提面命「守護好家聲」,也期待我們下一代的年輕人,「不管人在何處,都要融入並服務社會;不管何時,都要將故鄉變成奮鬥的動力及補給站。」回來祭祖懷古,更應該多關心長者生活和兒童成長,堅守「重視教育」這傳統。彼時三財由山村走出來,一直希望為自己及家鄉爭氣,「我做到了,相信年輕一代的大家也可以做到!」
(本文作者李三財為財團法人賽珍珠基金會董事/僑外生在臺校友聯誼會會長)
▲位於新竹的小叮噹科學園區是太太及女兒二代人的兒時記憶,值得推薦的益智好地方!
▲年少時不斷移動,故鄉就如母親,是支持我持續奮鬥下去的動力!這是在台灣最像記憶中故鄉印象的地貌。(攝於:桃園晴耕雨讀小書院)
▲記憶中故鄉有著天然的石階,由新村回到舊村,對四十歲的我們這代人,兒時印象它是無比的高高在上,如今大家都懷著感激的心情重溫舊夢!感謝全村鄉親們的共同努力參與!(圖為村民理事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