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特力將持有的和樂股權,出售給百分之百持股的特力翠豐公司,交易金額約3億多元。特力集團董事長何湯雄表示,股權移轉後,特力零售通路集團正式成形。特力集團旗下共有特力(2908)、和樂(2921)及東隆(8705)五金等3家上市櫃公司,今年前10個月營收合計達169億元,現特力翠豐將整併集團各零售通路,建構成為集團零售通路的控股公司,並訂出2010年掛牌上市的目標,讓特力翠豐可望成為集團第4家上市櫃公司。
#@1@#在這波不景氣的潮流下,體質好的企業趁機併購其他同業或異業、做資本支出,而特力集團則選擇做集團整合,何湯雄打的如意算盤是什麼呢?何湯雄指出,台灣市場在2年前遇上雙卡風暴,特力的業績也受到影響,當年業績負成長10%,去年還負成長3%,他無奈的說:「今年好不容易轉為正成長,卻又遇到一個金融海嘯,看來又得負的,很辛苦喔!」話雖這麼說,但是特力集團的動作一直沒有停過,今年初何湯雄斥資34億元把Kingfisher手上特力翠豐(50%特力/50%英國B&Q持有)股份買回,這是第一步,現在把和樂的股份整合,所有股權整合在特力屋(特力翠豐下)名下,這是第二步。一步一步下來,特力的連續動作,是因為還有更大的拼圖要完成。這一步,對台灣和大陸的發展策略有關鍵性影響,名目上想讓特力屋成為零售通路控股公司,實際上,是整個集團的大整併以完成何湯雄心中的夢,成為兩岸三地居家用品的零售通路之王,他肯定的說:「到時候,我們會很強。」
#@1@#其中的關鍵,在於中國大陸的布局,中國和樂以「特力屋」為品牌在2008年又開了6家,加上先前的9家,總分店已達到15家(超過台灣13家),都在一級城市。其中華北地區有大連、青島,華東有南京、杭州、蘇州、上海市,屬於集團最大基地,華南區有深圳,西北則有成都,從最北的店大連到最南的深圳,距離2千公里以上,何湯雄開玩笑的說:「這就是旺旺為什麼要買台飛機,真的是需要啊!」中國蓬勃的內需市場,成了抗景氣的最佳緩衝劑,「大陸那邊景氣絕對受到影響,還是成長,只是沒有以前成長那麼可怕。」何湯雄所謂的「可怕」,是指在過去幾年平均的成長高達35%,但是現在只剩下23%,他提醒大家別忘了現在年成長雖然「只有」23%,可是已經贏不少人了,何湯雄認為真正的重點在於「誰掌握通路,誰就是最大贏家!」特力集團希望中國的「特力屋」每年以8到10家分店成長速度,在2010年達到全中國30至40家的目標,等於每2個多禮拜就要開1家,對何湯雄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他想了一想說:「中國大陸幅員實在太廣了。」過去在台灣每一家分店的籌設,他不但親自選店址,開幕的時候還要去看看,「在大陸沒法度,對不起啊,通知我可以,有時間的話我會去,哈哈!」
#@1@#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又得兼顧集團的營運穩健,必須有策略而不是盲目衝動的擴張,畢竟過去台灣企業在中國切進零售業卻鎩羽而歸的失敗例子也不少(2006年的燦坤)。用併購其他業者通路也許是一種方式,尤其在這個景氣不佳的時候往往充滿機會,過去沃爾瑪(Wal-Mart)在中國大陸買了「好又多」、TESCO買了樂購 、Home Depot(美國最大自助式家居連鎖店「家得寶」)買了The Home Way,但何湯雄並沒有這個打算,他解釋:「這個產業很特殊,和一般量販店不同,你有相同風格、文化的店就可以去買,問題是HOLA沒有,我們是以家飾為主。」何湯雄表示,特力集團大戰略的考量是以「區域」為思考中心,這個區域可以開幾家店,並以補給、支援的角度審視,例如華東地區以上海為基地,方圓3個小時車程可及之處在管理、倉儲、補貨都方便,後援單位也很容易提供支援,「我們是以區域、區域來做最主要考量,這個區屬3個小時1圈,那個區又是3個小時為1圈。」因此,在選擇發展的根據地上,即使城市當地人的所得水準要衡量,但哪個區域可開得了10家店,就是最優先的考慮,若一個城市的人們所得水準雖然不錯,要是只能開1個店,重要性較低。另一個開疆闢土的關鍵在於「經營團隊」,今年初買回特力翠豐,何湯雄解釋說:「我們最強的TEAM就在B&Q,人數最多、訓練精良。」他指出在大陸還是靠團隊工作的態度、精神,操作的困難度很高。現在中國大陸分店人才就是當年從台灣這邊過去的,所以展店才那麼快。若要達到2010年的目標,目前面臨很大的團隊訓練壓力,和樂台灣的員工素質很好,可是它自己要展店,沒有多的人力調去和樂中國,現在特力集團整合在一起,更方便調度,特力屋本身也有12、13年歷史,經驗純熟。
#@1@#在台灣,何湯雄認為DIY市場已經到一個飽和了,「在台灣特力屋無人不曉,想做DIY就會來我們店裡。」這類客人已經很定型了,DIY市場成長緩慢,特力屋要把服務導向電子業常講的術語「Total Solution(全面性服務解決方案)」。 「你家裡需要任何服務,我們都可以做到好,比如說想要換地板、天花板、燈具、浴室要重新裝潢,我們有合作設計師幫你設計,施工有問題我們負責。」何湯雄表示,以後整個特力零售集團將能提供整套服務,HOLA的窗簾、家具比較強, B&Q的廚房比較會做。以後連濾水器、冷氣都可以管,例如消費者可能忘了濾水器的濾芯買多久了,該換了嗎?「我們會定期打電話給你。」未來台灣的特力集團也會有點像連鎖的五金行,發展成連鎖或者加盟的方式,在社區裡有小店面,掛「特力屋」招牌,「若你只是想換個燈泡,不用大老遠開車到總店來,到住家的附近店裡去找,找不到我們就請總店送過來。」何湯雄表示目前這對特力屋來說還是個挑戰。不過何湯雄也強調,這種Business Model是台灣特殊狀況,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地方,這就是為什麼花錢把B&Q買進來,這樣特力零售集團才比較成形,做這樣全方位的服務給消費者,「比起外商我們比較願意長期投資,國外的專業經理人才懶得去做呢!」外界擔心,現在景氣不佳,特力集團這樣做是走在「正確的路」上嗎?目前的特力集團營收不怕被金融海嘯波及嗎?
#@1@#「台灣的零售絕對會受影響,所以你要縮減開支,提高利潤,但是很難。」雖然如此,何湯雄也自信的說零售業部分還好,特力屋賣的不是奢侈品,而且現在「平價是主流」,B&Q店裡面的東西有90%單品都在500元以下,燈泡壞了還是得換,衣服少買一件就無所謂了,目前每家零售都會受到影響,但過一陣子特力屋就會表現突出了。「景氣好的時候大家都做得OK,不好的時候就看你的實力嘍,嘿嘿。」經濟不景氣反而是適時的淘汰開始,何湯雄認為競爭者會少一點,這一波能夠生存,而且還可獲利就算是winner。在另一個主要營收來源的部分,何湯雄表示,以前做貿易,東西買進來之後加點價錢賣掉,利潤高但要多一點服務。現在看到經濟不景氣,開始做代理路線,簽了不少代理進來,想學習利豐,賺固定的佣金收入,今年表現不差。「外頭給人的感覺很冒險,我不算冒險的人,其實很保守。」何湯雄表示,自己是做貿易的,看到全球狀況很清楚,只是把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到事業上。台灣市場挑戰重重,然而何湯雄眼光放在兩岸大商機,整個特力集團已經整合了貿易、製造、零售三大元素,他以肯定的口吻說:「我最強的就是零售,特力屋把特力持有HOLA的股份全部買下來,現在零售也進來了,就成了一個group。」當2010年和樂中國也納入零售集團後,營收和獲利能力更強,屆時整個集團屬中國概念股,又是零售通路股,從採購到營收,蘊藏無比的潛力。
#@1@#為整合零售通路,何湯雄今年初斥資34億元,向英國B&Q集團買下特力翠豐50%股權,包括B&Q特力屋、和樂及中國HOLA三大通路,11月再由特力屋出面買了特力手上和樂的股份,他表示將有下一步的動作,還請大家「等著看。」究竟特力集團的整合可帶來哪些綜效呢?採購力 特力屋1年做100億元生意,和樂大概在30~35億元之間,和家、僑蒂斯寢具合計1年約5億元,和樂中國今年15億元,若整併在一起,集團1年採購量金額可高達90億元,這個採購聯合起來只要拿到1~2%折扣,利潤空間就有1億元以上的水準。獲利力 和樂(2921)是上櫃公司,一年營收約在30~35億元,成交量小,但特力屋過去5成在英國人手上,不是一個上市公司,整合後2007年營收即有140億元,它本身的股本還不到10億元。經營整合 特力集團將來在台灣要走向居家修繕的多元服務,套句科技界的用語叫做「Total Solution」,要修什麼整個集團用資源支持,例如要換窗簾、家具集團會找和樂系統支援,要整修廚房、衛浴則由特力屋支援。貿易、製造、零售上下游整合 特力集團將同時具有貿易、零售、製造體系,從特力集團的老本行貿易開始,可以得知全球最新的市場動向、消費潮流,而零售業則是集團在大中國市場的第一線窗口,可將產品最有效率地送到消費者眼前,製造業則是原來東隆五金的體系,在集團中扮演著重要修繕零件、工具的供應者角色,1年可製造出3千萬個鎖的實力。
#@1@#訪談過程中,記者請何湯雄談談特力屋在台灣最強大的競爭對手──IKEA的優點,本以為會遭到拒絕,沒想到他直率的說:「IKEA優點在於有自己的風格,量大,永遠有新產品推出,因為它的產品發展部門不斷的發展產品。」何湯雄認為IKEA訴求清楚,對於剛成家立業的小家庭來說,還買不起太貴的東西就可到那裡買,「風格都幫你選好了,買了就可以用,用2、3年就可以丟。」但對於特力屋的優點何湯雄也不客氣的說:「若你在生活中想帶進一點品味,一點小小的裝飾品,我們具有比較本土化的風格,IKEA的風格較單調,如果要多元一點,還要顧及一點質感的,就到我們HOLA或者B&Q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