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行政院經建會2008年人口推計報告指出,我國幼年人口比率將從目前的17%,降為2056年的10.2%,相對地,到2056年時將會有761.6萬的老年人,是目前三倍之多。若拉長時間軸線來推計,保守假設下世代族群對婚生的態度與目前相同,婚生比例也維持不變,我們發現,1990年出生的女性將會有3成沒有孩子,4成沒有孫子,此種少子缺孫的情況,姑以「9034現象」稱之。值得省思的是,此一現象未來勢必直接影響社會價值觀與產業經濟的發展走向。
#@1@#同一份報告也指出,台灣的總生育率已由1991年的1.72個降為1.11個小孩,且預估2016年前後會出現可怕的「人口零成長」,台灣無法倖免於全球先進國家,一樣步入少子化趨勢,不論對個人、社會都會產生極大衝擊,進而影響到產業發展與國力延續(圖1)。在晚婚、不婚、不育的社會價值觀下,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由1991年的26歲,一直延後到2007年的28.1歲,25~29歲的有偶率竟衰退大半,從65.1%降到31.4%,每年的新生兒人數已由1986年的30.8萬人減少到2008年的20.5萬人,衰退33.4%,低生育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且我國已經是「自然一胎化」的情形,和其他亞洲國家如南韓、香港比較,不遑多讓。此外,我國高齡化的速度僅次於日本,兩股勢力交錯下,台灣的少子高齡問題更不能忽視。未來受到這股趨勢威脅最大的反而是「8年級」生,尤其1990年後出生的這個世代。她們將來會面對「3成無子、4成無孫」的現象,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有科學的根據。推論如下:我國婦女初婚平均年齡是28.1歲,平均第一次生產年齡為28.5歲,因此假設以30年為一個世代。婦女生涯未婚率(終身未曾有過任何婚姻關係的人數比率)之估計為18%。有結婚但不生育的比率為20%。傳統傳宗接代觀念減弱,出生嬰兒的性別比於2020年時為106.7,到2021年跌至106.2之後便維持不變。假設上述婦女的婚姻及生育狀態未來100年間都與目前假設相同(圖2)。
#@1@#若上述條件成立,在1990年出生的世代在2020年、2050年、2110年當媽媽、奶奶、曾祖母時,會有多少人沒有子女、沒有孫子女、沒有曾孫子女及沒有玄孫子女呢?事實令人吃驚,1990年出生的女性會有3成4沒有小孩(終身未婚及結婚但不生育合計),有4成5沒有孫子女,有5成沒有曾孫子女,就更不用說玄孫子女了,8年級生會有4成以上必須獨自度過晚年漫長歲月,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9034」現象。不止是台灣,鄰國日本的1990世代也面臨相同威脅,則被稱為「9045」現象,她們當中會有4成的人沒有小孩,5成的人沒有孫子,情況更迫在眉睫。更值得憂慮的是,上述比率是建立在未來人們不會愈來愈晚婚、女性未婚比率沒有提高、婚後也會傳宗接代等假設下。問題是,1990世代成長過程所面臨的,是國家10年教改的新制、聯考7分就可以上大學、助學貸款申請率屢創新高、中高年齡層家長失業,乃至媒體偶像結婚、離婚、未婚生子等價值觀完全迥異於過往的時代。對婚生的態度是否與當今「6年級生」相同,頗值得商榷。面對「9034」現象,在「養兒防老」傳統觀念下,身為家長的4、5、6年級,還是會期盼孩子日後可以在精神及物質方面,讓自己晚年生活享有保障。
#@1@#相對的,早已不抱養兒防老之幻想者也所在多有。畢竟目睹長時間與父母同住的8年級世代,正繁衍出更多接受父母金援,甚至在家長溺愛下變成不升學、不就業也不進修的「尼特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NEET);或是因為晚婚、不婚的態度以致即使已上班,但因景氣差而與父母同住,只花錢在自己身上的「單身寄生蟲」現象。8年級生的家庭價值觀改變,在未來極有可能在沒有子孫繼承的情況下,消費行為也跟著改變。例如規劃高額的保險年金、拋售父母所給予的傳家之寶(珠寶、骨董)、降低住宅等耐久財的購買,轉而及時行樂的觀念更為普及;或者是缺乏兄弟姊妹分攤對父母的扶養,而使得經濟負擔更重,進而導致貧窮、棄老等社會事件。對晚年生涯,在沒有子女繼承的現象普及、國民年金負擔加重、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壓力逐年增加的情況下,又將如何調適呢?
#@1@#當前,政府已經推出生育補助、育嬰津貼、延長育嬰假等鼓勵方案,冀望能夠提高國人生育率。但不可諱言的是,包括婚紗業者、嬰幼兒用品業、嬰兒食品、嬰兒服飾、托兒所、幼稚園、補習班、才藝班、小兒科等,目前無不嚴陣以待,亟思脫困方法。對產業而言,要期待生育率快速回升,填補市場所短缺的幼年人口數可不是一、兩天就可達成,唯有積極開發新產業,往更精緻、高利潤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中存活。也唯有具少子高齡意識的研發人員才能體察高齡者,發展「以人為本、尊重個體」的通用化設計,推出提升高齡者生活品質、協助少子世代侍奉高齡者的各項安養照護等產品及服務,才能找到新利基。以日本為例,機器人產業的發達,正好反映出社會對於高齡現象的憂慮,日本的機器人還有細部分類,例如2008年11月舉辦的「日本機器人博覽會」已經有可做為人類夥伴的說話機器人登場(三菱的wakamaru機器人),還有可兩腳行走模擬真人的ASIMO推出,以及專門搬運貨品的兩腳機器人。台灣的消費性電子也會走上類似的發展,老人追蹤器、居家保全、GPS定位器等;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上則有更大螢幕手機、老年人專用電腦、虛擬旅遊軟體等等,都會逐漸有相關應用推出。「9034現象」已經是不可忽略的人口問題,是否對其他經濟、社會領域產生衝擊,有賴大家共同面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