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海翻騰的投資人,最希望的是,在多頭行情中能抽中新上市(櫃)股,因為新股掛牌上市(櫃),常有「蜜月行情」,少則3、4根,多則10幾根漲停板,獲利常是倍數計,因而吸引不少投資人競抽新股。
#@1@#藝術市場雖然不像股市,有抽新股的制度,但不少投資者,拿股票投資尋找潛力股、黑馬股、飆股的道理,也想套用在藝術投資上,其實,中間還是有相通之處。根據各畫廊老闆及藝評家對於新藏家收藏藝術品的挑選準則,方向不離:1. 藝術家有沒有得獎。2. 藝術家有沒有受到重要機構(如官方美術館典藏)或重要人士收藏。3. 藝術家曾參加過哪些展覽,這些展覽的代表性如何。4. 曾被哪些藝術評論文章中提到。5. 藝術家在美術史上是否占有一席之地。一般來說,一位藝術家能在美術史占有一席之地,代表著他在藝術創作上的功力高,通常藝術輩份也高,這種藝術家的作品,比較有行情,但價格相對高,通常非新藏家初入門的第一選擇。對於不想追高的藝術投資者來說,他們最想了解,哪邊可以有「低價潛力股」可挑?而符合此挑股特性的,應該是從各院校美術系學生去找,因為他們「一號」畫(一張明信片大小約22.5cm×15.5cm)的行情價都在500~1000元。但每年從各院校畢業的美術系學生多如過江之鯽,芸芸眾生中,誰是明日之星?萬一投資錯誤,畫作也只是掛在牆上「純欣賞」,故風險較高。
#@1@#更保險的挑股方法,就是看藝術家有沒有得獎,尤其能得到台北獎、高雄獎、廖繼春獎、奇美獎、李仲生獎、聯邦銀行的聯邦美術獎及台新銀行的台新藝術獎等7大美術獎的肯定。由於各大獎項的評審不是藝術界輩份高的畫家,就是各大院校的美術系教授,其評審的過程,就像金管會為股票上市(櫃)審議做把關般(表1)。印象畫廊經理歐士華說,「如果能得到台北獎及高雄獎,得獎者無異得到一張通往美術館辦個展的免費入門票。」大趨勢畫廊公關莊國琳也說,全省7大美術獎項,成為當今不少「績優股」的搖籃,因為不少畫廊會循線 、觀察得獎者日後的創作表現,進而簽約代理、經紀,發掘「潛力股」、「黑馬驫股」。莊國琳分析,全省7大美術競賽,有的是每年舉辦,有的是每2年舉辦一次,比賽吸引的對象及風格也有所差別,例如有參賽資格如年齡及題材的限制,像是聯邦美術新人獎便是以35歲以下的藝術工作者為主,聯邦印象大獎則是以印象派風格為主等等;而台北獎及高雄獎由於強調藝術型式和觀念的創新,常吸引南藝大、北藝大、台藝大等較活潑的年輕藝術家參賽。此外,隨著國外數位藝術及錄像創作逐漸受到肯定,李仲生獎及台新藝術獎也開始肯定這類創作的藝術家。
#@1@#對得獎者而言,除了是對他們創作的一種肯定外,也增加他們在媒體上的曝光度,間接也吸引一些畫廊經營者、收藏家甚至是策展人、藝評家的注意。最有名的案例像早期的「台展3少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他們也是因為競賽而備受矚目。藝術家一旦被畫廊簽約,其一號畫的行情,可能從出社會的1000~1200元,驟升至2000元以上,日後隨著創作年資的增加,畫作愈受市場肯定。若被國外知名畫廊邀展,或參加知名展覽,其價格就像潛力股開始爆發般,一號價格可以調高至6000元以上,有的還可能高至1~2萬元。另在拍賣會上拍出高價者,有的還可能高至5~6萬元。因此,幾乎每個美術系的學生,都會尋求各大美術獎項,尤其是首獎的肯定。歐士華從台灣各大美術獎項的演變指出,最早是日據時代的「帝展」(廖繼春、楊三郎等前輩畫家都是首獎得主),台灣光復後,前輩畫家跟政府建議,應該延續美術命脈,因而在台灣省下面辦「台陽美展」,後續則有全國美展、全省美展,但因為評審都是印象派的畫家,得獎者也大都是畫印象派的。
#@1@#直到黃銘哲以打破空間、迥異於印象派的畫風,在印象派評審環伺下,卻能脫穎而出,連得2屆全省美展的首獎,成為當時的奇葩,他在第3次參展時,更榮獲「免審查」榮譽,自此在美術史上,占一席之地。根據歐士華的說法,再對照黃銘哲去年7月的秋拍會上,以「群像」一畫拍出960萬元天價,顯見他受矚目的程度。而2年前,他的一號作品約8000元,現今至少飆升至2萬元以上。全省美展後,1976年雄獅美術新人獎的創立,更完全顛覆過去印象派給獎標準,雄獅邀請的評審,大多是國外回國,約40歲左右的畫家,打破省展評審標準後,成為劃時代的關鍵點。歐士華說,像得過雄獅美術新人獎的梅丁衍、李明則、連建興等人,目前在市場及拍賣會上都相當活躍,可說是獎項給的「加持」效果,另像第8屆得獎的梁平正,也成為那一年最紅的藝術家。
#@1@#假設說,台北獎及高雄獎是「金球獎」的話,那得到廖繼春獎,就猶如拿到「奧斯卡金像獎」般,受矚目的程度更高。主要是前者的參賽資格,只要拿畫參展即可,但後者是為了鼓勵藝術家持續創作而設,故要求看參賽者近5年創作作品,因此,參賽者得拿出40張作品參加,但一旦獲獎,就猶如「黃袍加身」,像第3屆得獎的陸先銘、第5屆得獎的郭維國,都是市場上有票房的藝術家。有些獎項則設有高額獎金,對得獎者的生活補助相當大,像奇美獎的獎金是36萬元,且給藝術家2年的生活費補助;聯邦美術新人獎的首獎獎金是32萬元,印象大獎則是40萬元。莊國琳說,很多年輕藝術家都會遇到經濟問題及面臨轉業挑戰,這也是藏家最擔心的,因為藝術家若突然轉業,不再從事創作,藏家即使收藏了這位藝術家年輕時代的好作品,但因為年輕藝術家尚未有美術史的定位,其作品價格的成長空間是有限的。反觀在台灣當代藝術市場裡,有很多藝術家都得過重要獎項,目前也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收藏對象。
#@1@#例如「捍圖社」的幾位藝術家幾乎都得過大獎,像以數位影像聞名的吳天章,鮮明大膽、用色強烈具有視覺風格的郭維國,以及魔幻寫實的連建興,這3人先後都曾得過李仲生視覺藝術獎;以城市變遷、城市中的小人物為創作主軸的陸先銘曾是廖繼春獎得獎者;另外擅長色彩變化及空間運行的李民中,則得過雄獅美術新人獎佳作。新生代藝術家,如以卡漫風格廣受收藏家喜愛的賴九岑、照相寫實風格的周珠旺,曾是台北獎首獎得獎者;擅長拼貼繪畫的劉時棟則曾得過台北獎優選,慣以「輕詼諧」風格完成錄像作品的崔廣宇,則曾得過台新藝術獎。就收藏家的角度來看,其實比賽得獎與否,並不是全部考量重點,但的確有加分的效果,得獎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指標,至少是一個公開性的競賽結果。
#@1@#歐士華也整理出一些在美術獎項得獎者,後來被畫廊相中而合作或簽約,其中,印象畫廊就簽進了黃銘哲、黃玉成、梅丁衍、李明則、梁平正、林俊慧等;此外,一些在海外有得過獎或辦過展的「海歸派」藝術家,如楊識宏、傅慶豊及常陵等,也在網羅的行列(表2)。莊國琳認為,得過獎的年輕藝術家當然不可能在美術上立即有美術史的定位,不過確實是不錯的投資標的,也就是藝術市場裡所謂的「潛力股」,例如賴九岑、劉時棟、周珠旺、黨若洪、黃薇等等。此外,藏家還會對藝術家做整體評估,例如是否有繼續突破創作的能量,是否有在重要美術館或是畫廊裡展出,甚至是重大的國際的雙年展或是3年展裡展示。更重要的,美術史裡藝術家的定位,一旦已經有美術史定位的,則可視為「績優股」,例如朱銘、李再鈐、吳天章、陳界仁、侯俊明、李民中、楊茂林、郭維國、連建興等(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