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富時集團(FTSE)亞太區總經理保羅.霍阜(Paul Hoff)表示,近期將與台灣的投信業者商討,推出「大中華ETF」,同時國內富邦投信、寶來投信也表示高度興趣,雙方有合作的可能。目前富時集團已有「大中華區指數」,但保羅.霍阜說,有許多的外資經理人向富時集團反映,希望有大中華ETF推出,才能讓外國法人同時參與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的股市。過去5年,中國指數的上漲已驚動全球投資機構,但更引人注意的是,以中國市場為中心,所帶動的整個大中華經濟圈的改變。香港扮演金融中心,地產股和金融股吸引力不退;台灣則有科技類股撐腰,占台股成交量7成,並在每年發放大批的股息,成為全球市場特色;中國大陸本身股市更不用說,食、衣、住、行的傳產到基礎建設題材的鋼鐵、水泥,甚至原物料行情的金屬礦上市公司,應有盡有。以前投資中國大陸股市,投資人必須跑到海外,飛到香港在當地券商開戶,但法律保護不足,各種問題叢生,有人還遇到地下券商,血本無歸,投資風險極高。後來法規開放「複委託方式」,即投資人向台灣券商開戶,券商再以信託型號向海外券商開戶,比較有保障。另外就是在台灣多家投信推出的大中華區基金,這是目前較普遍的投資方式,和直接投資ETF比起來,多了手續費、管理費成本,以及匯兌的風險。
#@1@#像直航三通一樣,如果陸股可以直接在台上市,以ETF形式掛牌,就可節省大幅成本,降低風險。想像一下,若在台灣可以直接投資上證指數,那麼不會再多出一些有形、無形的交易成本,不需要為了開戶飛到香港去;更重要的是,若上證指數再上演漲破千點行情,也可以在台灣直接參與。上證指數來台發行ETF可行性高嗎?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表示,其實台灣可以先編指數,雙邊一起做更好,到目前為止都是國外發台灣的ETF,卻未有外國的ETF在台上市。但證交所官員亦表示,雙向掛牌說起來簡單,實務上還有很多問題,其中一項就是監理的問題,無法監管ETF的成分。
#@1@#「招牌響不響是成功的關鍵。」寶來投信指數投資處副總經理黃昭棠不諱言,任何人都可以把某個指數拿來編一編,問題是沒有公信力,在市場上很難被認同。所以ETF要能成功,黃昭棠指出三個標準:具代表性、可交易性、市場認同度。黃昭棠舉例說,某家AAA公司某天宣布已編了陸股的ETF,投資法人敢相信嗎?有公信力嗎?而可交易性則是ETF本身連結標的必須是市場流通性足夠的,如果隨便編一個非洲某國家的股市,也不會有人敢買。此外,編ETF指數的關鍵在於和標的物高連結度。黃昭棠說,若指數本身上漲10%,而ETF漲了15%,一般人以為是好事,其實這是不佳的ETF,「因為今天會超漲,明天可能就會超跌,ETF以最貼近指數為佳。」但是不論是富時或者台灣的公司要編陸股ETF,還有一個問題擋在眼前,即是否具有中國股市的QFII資格(合格境外投資者),就算有資格,所被允許的投資額度夠不夠高也是問題。依規定,資產管理規模須達50億美元的機構法人才具有QFII資格,意味國內投信的管理資產須達1700億台幣,才能向中國證監會申請QFII額度。目前中國大陸本身已有發行ETF,是由中證指數公司發行,該公司擁有上海交易所50%及深圳交易所50%的股份,已發行有上證50、深圳100和滬深300指數。市場上已有3檔關於中國股市的ETF,較早上市的是香港的富時新華A50,其成分多為陸股前50大權值股,如招商銀行、中信證券、平安保險等;另於2007年7月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中國A股指數的ETF基金「滬深300」,其成分則偏重在中小型股較多,值得一提的是,它們也是許多大中華基金投資的標的(見附表)。不過,投資陸股ETF最好的理由,就是能避開個股風險。「投資大中華,可先從指數出發。」黃昭棠指出,一般投資人對陸股比較不熟悉,看到漲那麼多,心裡很想買,但是根本不知道該買哪一支,甚至連財報都看不懂,那麼,投資大盤可能是最佳方式,在熟悉陸資企業前,先用ETF來試水溫。至於兩岸何時可以談判通過金融投資,相信在相互解禁的氣氛高漲下,可期待今年內的金融MOU談判帶來好消息。
#@1@#ETF英文原文為Exchange Traded Funds,中文稱為「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簡稱為「指數股票型基金」,由於指數是衡量市場漲跌趨勢之指標,ETF即為將指數予以證券化,是一種在證券交易所買賣,提供投資人參與指數表現的基金。ETF基金以持有與指數相同之股票為主,分割成眾多單價較低的投資單位,發行受益憑證,投資人還可以參與股息的分配。以「臺灣50指數」ETF為例,其持股成分有18%的台積電、8%的鴻海、4.8%的宏達電、4.68%的中華電信、4.6%的台塑等等,表現會非常貼近大盤,當這些上市公司發股息的時候,ETF持有人也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