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2兆美金的外匯儲備,加上國內保守預估有6兆美金的存款,龐大的資金力量讓其成為金融海嘯中各國亟欲拉攏的對象。銀彈充裕的中國企業,趁機大舉出動低價購併國際大廠,近期東亞銀行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旗下台灣友邦證券,成為第一間具備陸資背景,而在台灣同時設有銀行與證券業務的外資,提前引爆了兩岸預計在年中簽署MOU的題材,中資與外資搶進台灣金融股的卡位戰正式搬上檯面。
#@1@#近年中國金融業大舉進軍世界,包括中國平安保險收購富通(Fortis)、中國主權基金入股摩根史坦利、招商銀行收購香港永隆銀行等等;不過若論吸引力,同文同種兼且擁有廣大台商客群資料的台資金融業,才是他們最有興趣入股的對象。首先,台商歷年來匯往大陸資金超過2千億美金,占我國金融業放款金額高達1/3,自1990年開放中國投資後,年平均投入金額超過200億美金,幾乎占我國年均GDP的10%。但台商在大陸作業,考量到資金匯進匯出的問題,往來銀行仍以匯豐、渣打等國際大行為主,融資方面更是以台灣銀行為優先考量對象,這些優勢都是陸資銀行無法取代,或是單靠自行開設分行就能辦到的,因此如何搶食上兆元新台幣的台商商機,才是陸資銀行最感興趣之處。雖然台灣近年經濟成長較低,但憑藉著台商的活力,仍是亞洲第四大的銀行市場(前三大分別是中國、日本、香港),然而台灣金融業因無法耕耘中國市場,股價長期受到壓抑,也因此讓外資大撿便宜。
#@1@#近年包括渣打銀行收購新竹商銀、花旗銀行收購僑銀、匯豐買下中華銀行、荷蘭銀行收購東企、星展銀行買下華寶銀行等等,再加上日本新生銀行入股日盛金、新加坡淡馬錫銀行入股玉山金、美商奇異資融入股萬泰銀行、新橋與野村入股台新金等等,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奮力搶食台灣銀行大餅,看在陸資眼中自是羨慕不已。更何況,隨著兩岸合作愈來愈頻密,雙方合作已準備進入金融業的新里程,過去台商透過境外轉匯資金進中國的模式也將大幅改變。境外理財模式都將回歸本土銀行,預計可為台灣金融業帶來3兆元台幣以上的貸款需求,而手續費收入、淨利息收入也將為金融業每年增加數百億至千億台幣以上的業績,如此龐大商機,正是台灣金融股最迷人之處。陸資的優勢在於資本雄厚,在3月底全球最新的世界銀行市值排行榜中,中國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一口氣拿下前三名,3家銀行的總市值高達4577億美金,占了全球十大銀行總市值的51%。而光以市值來看,台灣所有上市銀行與金控加總起來的總市值也只有527億美金。
#@1@#不過陸資銀行進入台灣市場限制仍高,目前金管會為保護國內企業,限制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對台灣單一企業持股及累計持股,不得逾10%的上限,同時明訂陸資不能擔任台灣企業董事、監事等職,因此陸資除買賣賺取股票價差外,不能對台灣企業有實質控制權。陸資來台的另一種方式則是直接開放陸資金融機構來台設點,但為了怕衝擊台灣金融業,金管會日前也表示這種模式將依照資本額、分行等因素以加權方式來進行開放。依香港經驗來看,直接設立分行對陸資銀行的誘因較小,香港回歸中國之後,陸資銀行業並未大舉插旗,除了設置成本之外,最主要原因仍在於客源的開拓,因此先前也僅有中國銀行(香港)與工銀(亞洲)較具規模。但不要忘了中國銀行是國有銀行,在推動人民幣海外匯兌存等業務上有一定的任務在身,將中銀香港看成是中國在香港的小央行應更為適當。而實際上陸資最喜愛的模式仍是直接收購既有的銀行通路,這種模式的好處除了迅速設立據點外,更可以擁有既定客群。除了中國銀行與工商銀行以外,多數陸資銀行在香港設立的分行仍是以經營中國境內客戶的海外理財為主。由香港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使未來兩岸簽署合作備忘錄,陸資銀行大舉進駐的可能性也不高,反而透過不斷撐持股份,待法令進一步開放後直接收購現有台灣銀行,才是陸資與外資最愛的方向,而這也是目前陸資相較外資最吃虧的地方。過去十多年來,台灣銀行業逾放的高峰族群,多集中在以中南部為據點的新銀行、公營行庫以及中小企銀;反之北部的新銀行客戶規模普遍較大,也是台商主要融資往來銀行,逾放比也都維持在2位數以內,將是未來外資與陸資較有可能的收購對象。
#@1@#更深入來看,對於董監持股較低、較分散,具備中上規模與通路、逾放比例在平均值以下、擁有完善的金流平台與台商客群、官股比例不高(或沒有官股)、獲利能力穩定,或是需要資金挹注的銀行,就更有機會成為其覬覦標的。就長遠的價值來看,兩岸金融的交互合作已是長期發展的趨勢,過去壓抑台灣金融股股價的政策因素已經逐漸放寬,台灣金融業將接觸到更為寬廣的大陸市場。即使在大陸市場中難以與中資外資銀行競爭,光是重新搶回台商在大陸的生意,就足以讓台灣金融業的獲利大幅躍進,因此看在國際投資銀行眼裡,台灣金融股股價絕對有倍升的潛力。再次以香港經驗為例,6年前中國與香港簽定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藉以強化雙方的金融平台交流,恆生金融指數在隨後的幾年時間內由20000點位置一路上漲到最高48000點位置,香港金融類股的淨值比更是由CEPA簽定前的1.9倍上漲到2.5倍,漲幅相當可觀。此外,招商銀行收購香港永隆銀行,出價是永隆銀行淨值的3.1倍,當時香港18間銀行的淨值比只有2.3倍,可見陸資銀行在海外建立通路需要付出更高的溢價。若未來陸資真要入股台灣銀行業,比照近年收購香港銀行業的出價,台灣銀行股在未來兩年出現倍數漲幅並躍升台股主流,絕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