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5月9日與中國簽立了「中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補充協議,對於金融業帶來許多實質性的利多,其中,被視為小型「港股直通車」的香港ETF內地掛牌一案已經列入排程,未來透過ETF,陸資就可以直接進入香港市場,也不用再受每人每年換匯5萬美元的限制。而香港如此,台灣未來必定比照辦理,大型藍籌股受惠不用說,證券股的潛在表現空間更值得期待。直通車的商機在散戶資金先將時間拉回到2007年8月,中國宣布將與香港試行港股直通車計畫,資金行情一發不可收拾,香港恆生指數由宣布時23000點的位置一路狂飆到32000點,2個月漲幅就高達4成,這也是港股歷史上最瘋狂的一段行情。不過同年11月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宣布喊停港股直通車計畫,香港股市在溫家寶開口後第一天就下跌超過1500點,創下歷史性單日最大跌幅,一周內下跌4千點,也創下9年來的最大周跌幅。溫家寶喊停最關鍵的因素,在於資金外流的速度超出想像,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07年8月20日到10月11日,中國內地資金外流到香港證券市場超過5千億人民幣,這還只是檯面上的數據,透過非正式的途徑和地下錢莊外流的資金恐怕更高出3倍以上。雖說港股直通車始終未能落實,中國資金的雄厚實力,已經在全球投資人心中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目前海外ETF要在中國掛牌最大的困難,在於中國的資本帳仍未開放,因此發行機構要買海外股票仍須透過QDII(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預先審批的額度購買,但是QDII額度有限,而ETF的發行量與規模卻是由市場需求來主導,無法預設額度,一旦規模受限,未來極有可能出現基金價格與資產淨值偏差的情況,也就失去ETF完全追蹤指數的意義。
#@1@#即使發行商採用類似在香港上市的A股ETF模式,由衍生性產品來追蹤指數表現,還是會有較大的折溢價差以及發行商倒閉風險,這些都是兩岸三地的ETF遲遲未能互相掛牌的主要原因。如今,中國官方可能採部分特定地區與特定券商開放直接購買港股方式解決此一問題,並有意由鄰近香港的廣東試辦,廣東券商近來因而湧入大量開戶人潮,畢竟A股本益比高達20倍以上,而港股才15倍,國企股更低到12倍;且香港上市中資股大多都是國企股,對中國投資人來說,熟悉度、信心指數、資金都不是問題。加上中國境外理財商品又極為稀少,只待政策開放,香港ETF有機會在內地創下上百億港幣的規模。對於港股而言當然是實質利多,因為香港ETF的內涵標的物就是港股,只要內地對於香港的ETF有需求,資金最終還是要買進香港的股票,這也等於是變相的開放了香港股市的直通車業務。開放直通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成交量的提升,當年香港還未正式開放,成交量已經由2007年4月份日均量約500億港幣的水準,放大到每日近1650億港幣,當年10月份更創下每日3000億港幣以上的天量(見附圖),因此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經營港股業務的香港交易所(00388.HK),以及證券商。香港證券經紀分為3個等級,排名第1到14的經紀商為A級,15到65名的稱為B級,之後的則為C級。然而與台灣不同的是,香港A級的經紀商大多是外資,且多是由銀行兼營證券業務,因此即使證券交易量大增,但在其獲利貢獻上並不明顯。反之,香港的專業券商在CEPA6補充協議簽署之後,股價紛紛表態大漲,龍頭券商如大福(00665.HK)與新鴻基(00086.HK)都自低點反彈超過1.5倍,可見直通車的巨大商機(見附表)。
#@1@#除了資金到港帶來實際的交易量提升外,中國更進一步開放香港的證券公司可在內地成立合資證券諮詢公司,雖只能從事證券業務,外匯與期貨都被排除,且初期僅限廣東地區,但畢竟已朝開放跨出重要一步。而對於台灣投資人來說,目前香港開放的腳步與過程,都要密切留意,因為無論是簽署MOU、CEPA、開放入股、開放ETF掛牌,兩岸多數都參考香港的既定模式,也就是說,過往發生在香港的利多題材,未來都可能在台灣重演。以ETF掛牌為例,香港的證券股受此題材激勵表現遠優於其他類股,而目前台灣也正如火如荼與香港及中國討論將台灣的ETF引至香港與中國上市,在ETF的預期商機下,港資券商有如斯巨大的漲幅,台灣的證券業當然也能。更進一步分析香港的證券類股可以發現,香港上市的專業券商多屬中小型券商,獲利能力有限,股票流通性也不佳,除了大福證券外,其餘證券股每日成交金額都在千萬港幣以下,且多數市值都不到20億新台幣,業務經營更仰賴靠行制度,與台灣券商多角化經營並以電子交易為基礎的型態大不相同,因此營收極不穩定。而台灣的證券類股獲利一向穩定,規模與業務集中度也遠大於港資券商,再加上日前凱基證(6008)併購台証證已經立下了1.5倍市值的基礎,未來在兩岸持續進行金融開放的過程中,證券股的評價當然更高於香港證券同業,以此看來,證券類股必然將成為未來MOU簽署題材的最大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