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家中有考生的家長,兩性親子專欄作家,同時也是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講師汪詠黛,首先點出一個重要的觀念,「家長的本分是什麼?應該是怎麼去愛孩子,而不是要求孩子的考試成績。」她進一步表示,考試的主角是孩子,它存在於孩子本身與學校之間的關係,此時家長的角色應退到第二線,在孩子或學校老師提出需求後,家長再介入為宜,「父母應該做的事,是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減輕孩子的負擔,而不是給孩子壓力。」
#@1@#現在大部分的考生正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有些孩子會選擇留在學校夜讀,汪詠黛建議,「對於學校與住家離得較遠的家庭來說,家長可以在這個時候,開車送孩子去上學,晚上等到孩子溫習完功課,到學校接孩子回家,以減輕孩子浪費在交通上的時間與體力。」她進一步指出,孩子在唸國一、國二或是高一、高二時,做父母的大可不需要如此辛勞地接送孩子,但在考試最後準備階段,就稍微辛苦一點,就可以減輕孩子不少負擔,爭取讓孩子多休息的時間。而這個方法,還有另外一個好處。汪詠黛說:「青春期的孩子,又是在大考前,通常與父母之間的話題少,溝通的機會也少,利用這一段往返家裡和學校之間的車程,其實是創造一個親子單獨相處的好機會,在車上和孩子聊聊天,就容易了解孩子的想法與需要。」不過,汪詠黛提醒,即使是在這段「溝通時間」,也不要一直追問孩子:「你準備得怎麼樣了?」她指出,這些關於課業準備的詢問,往往會造成孩子的壓力,「孩子想講的時候自然就會講,他不想講的時候,做家長的一直問,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很煩。」因此,汪詠黛說,就算孩子只是坐在車上,不想講話,也沒關係,不要勉強他。
#@1@#台中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張如穎表示,不同的孩子,在準備考試時,父母最適宜給孩子的協助,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並不見得相同,他說:「像國三生與高三生,父母要做的事就不一樣。」以國三生而言,張如穎表示,通常這個時候孩子還小,學習的情況比較被動,在考前因為容易緊張,往往會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此時也許需要父母的協助,譬如說,幫孩子規劃他的複習進度,或是幫他安排一個好的讀書空間與時間,讓孩子能夠依照計畫地按表操課,也許對孩子幫助較大,也可降低孩子的緊張感。張如穎說:「反倒是高三生,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力就小了!而且父母就算想幫孩子規劃複習進度,也不知該從何做起,所以面對高三考生,這個時候父母關懷的重點,應該著重在陪伴、談話、關心,甚至給予鼓勵。」他特別指出,對於愈大的孩子,愈得去注意與瞭解他們的想法,增加孩子對自我視察的理解,讓孩子自己可以察覺到,「我現在是不是太緊張了?是不是需要放鬆一下?」不過,張如穎強調,不管是對國三生還是高三生,父母的陪伴都是重要的,但他特別提醒,很多父母往往會誤解所謂的「陪伴」,他常常聽到很多父母告訴他:「我都有陪孩子做功課啊!」在這些父母的想法裡,陪伴孩子做功課,常常是「盯」著孩子做功課,或是「教」孩子做功課,但事實上,所謂的「陪伴」,是應該「站在孩子的身旁,讓孩子來『主導』父母和他之間的話題或是活動的內容。」例如說,當孩子感到壓力大的時候,應該讓他保留一些自主性,和他討論學習與生活上的安排,該如何調整。
#@1@#不同年齡的孩子,需要父母不同方式的協助,不同個性的孩子,面對考試的反應也不相同。汪詠黛就說:「我2個兒子以前面對考試的情況,就完全不相同,哥哥國中時,成績一直都不好,他完全不喜歡唸書;但弟弟就不同了,根本就不用管他,成績一直非常好,讀書完全自動自發,根本就不必替他操心。」同一個父母所生,生長在同樣的家庭,卻是2種截然不同的個性,汪詠黛當時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考試?「對待2個這麼不同的孩子,我的方法完全一樣,就是根本不去管他們的成績怎麼樣!」汪詠黛解釋說,不去管孩子的成績,並不代表完全的放任,她一直有個觀念,每個孩子的成長階段,所認知到覺得重要的事情並不一樣。汪詠黛形容,以大兒子國中時的成績,她非常清楚,他絕對考不上公立高中,後來進入技職學校,一開始,也不清楚自己要唸什麼科系,摸索了一陣子之後,才找到自己的方向,後來反而自己決定考大學、考研究所。「哥哥當時不唸書、不用功,並不代表他永遠都會這樣,因為這些都是一時的,做父母的就是要有耐心,而且對他有信心,等到他自己覺得重要了,他自己就會自動自發地唸書。」汪詠黛說,對孩子「放心」並不等於「放棄」,她指出,「孩子考不好的時候,誰最難過?是他自己最難過!就算他表面上裝得一副很酷的樣子,表現得滿不在乎,也只是一種保護自己面子的表現。」做父母的,何必在此時責備孩子,讓孩子把自己武裝起來,導致親子關係更加惡劣呢?
#@1@#汪詠黛還講得很白,對於許多父母而言,面對孩子讀書,該說的、該講的、該罵的,以前也都說過了,「如果孩子的成績一直都不好,就算這個時候再用功,也來不及了!」所以她建議父母,此時不宜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她笑說:「以台灣現在的教育環境,根本不用擔心孩子會沒有學校可以唸。而且好的學校也會出現不好的學生,不好的學校一樣也會有好學生。比起孩子的成績,我更在乎他是不是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是不是懂得『對自己負責』。」汪詠黛就看過一個朋友,每天孩子放學回家,不但陪孩子做功課,甚至還「幫」孩子唸書,孩子的課本,這個媽媽自己都事先讀過一遍,幫孩子畫重點,叫孩子照著她標示的重點來唸書,甚至考試快到了,孩子讀累了,想睡覺,她就讓孩子先睡,然後在孩子耳邊「唸」課文,活像一台錄音機似的,採用「睡眠記憶法」,讓孩子睡覺時,也能唸書,「你說,這夠不夠誇張?」汪詠黛忍不住這麼說。但這樣的方法,效果如何?汪詠黛說:「長久下來,反而因為這個媽媽做得太多了,造成那個孩子產生一種依賴心理,覺得媽媽什麼都會幫他做好,如果媽媽沒有畫重點,他就不會讀,甚至覺得讀書不是他要做的事!」孩子根本不懂,什麼叫做「對自己負責」。因此,汪詠黛認為,在考季前的關鍵時刻,父母應該把心力放在照顧孩子的飲食、睡眠、運動等作息的安排上,「只要孩子自己覺得已經盡力就可以了!」
#@1@#以5月23、24日剛剛結束的國中升高中第一次基測來說,她就看過許多實際的例子,「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第1次基測考得不好,就整天在孩子面前嘮嘮叨叨,要孩子好好把握第2次基測的機會,但這種情況下,許多孩子第2次基測的結果,反而比第1次考得更差!」「鼓勵比責備更有效!」汪詠黛與張如穎異口同聲地這麼說。適時地給予孩子鼓勵、增加孩子的信心, 不要讓父母成為另一個壓力來源,有時候反而可能激發孩子的潛力,讓孩子考出好成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