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阿諾史瓦辛格一句:「I'll be back.」喚醒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生存大戰的科幻場景,四十年後,OpenAI創業基金領投挪威機器人製造商1X Technologies的A2輪融資,將來回顧人類歷史2023年3月28日這一天,應該很接近電影《魔鬼終結者》所謂的審判日─指人工智慧產生自我意識的那一天。由於世界性的人口變化導致了勞動力短缺,機器人成為未來填補勞動力空缺的一大技術方向。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潛力將達到1500億美元。
Google在自然語言大模型這局遭到OpenAI逆襲後,視機器人為扳回AI龍頭地位的關鍵,推出PaLM-E模型應用在家庭、工業機器人場景。
無獨有偶,同樣看好人形機器人的馬斯克去年9月30日展示了人形機器人Optimus,當時馬斯克在發布會上表示,目前的人形機器人沒有「大腦」,沒有能在現實世界中導航的智能,而且非常昂貴且產量低。最近幾個月,在ChatGPT帶動的人工智慧熱潮中,馬斯克重新燃起了他對OpenAI的關注。
原本是OpenAI聯合創始人的馬斯克,一度想要接管OpenAI,卻因理念不合遭到創始人Sam Altman的拒絕。憤而拆夥的馬斯克在2018年挖走了OpenAI最重要的人才之一,也就是後來特斯拉自駕技術架構之父Andrej Karpathy。
這回OpenAI投資挪威機器人製造商1X Technologies,除了2350萬美元資本外,1X還將獲得OpenAI系統的早期訪問許可權、基金團隊支持以及Azure的信用額度,等於為人形機器人注入了靈魂。
OpenAI相信,強大的人工智慧系統,將會引發機器人商用蓬勃發展,利用ChatGPT的語言能力來控制機器人和無人機,加速機器人規模化商用,如物流配送、流水線作業、服務機器人、導盲機器人等,使其能夠感知和理解物理世界,並執行各種任務。
Sam Altman也不迴避「AI可能殺死全人類」的議題,3月25日接受訪問時表示:「GPT確實存在偏見,而且可能永遠都是如此。因為ChatGPT在推出之際,借助了外部力量進行世代更新,也就是讓全世界的人參與進來去塑造它,所以該模型所存在的偏見是無法避免的。」
於是當被問到「人工智慧可能殺死所有人」的問題時,Altman回答:「我認為有這種可能性,並且承認這一點很重要,我認為我們必須開發新的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我所知道解決這類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斷世代更新,儘早學習。」隨著多模態大模型快速世代更新,國際大廠不斷關注其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並在機器人規劃、控制、導航等主要任務上進行了探索與探究。
目前機器人產業處於發展初期,伺服控制系統、諧波減速器、感測器等核心零組件較為重要,占成本結構比重達50%,隨著微處理器技術日新月異,大功率、高性能半導體功率器和伺服馬達所需永磁材料製造工藝的發展及其性價比不斷提高,交流伺服電機和交流伺服控制系統已經成為當前工業領域中,實現自動化的基礎技術。
機器人將更AI化、人性化
諧波傳動減速器是一種靠波發生器使柔性齒輪產生可控彈性變形,並與剛性齒輪相齧合來傳遞運動和動力的齒輪傳動,主要由波發生器、柔性齒輪和剛性齒輪三個基本構件組成。機器人的自主移動和感知環境的能力與自動駕駛有一定通用性,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實現全自主移動機器人的關鍵技術。語音交互技術已發展較為成熟,ChatGPT將人類回饋強化學習引入深度學習的方式,為機器人更AI化、人性化等人機交互提供了新模式。
上銀與台達電有能力自製多關節、SCARA機器人,和椿也有多關節、SCARA機器人,但技術從日本Denso引進。廣明旗下的達明生產協作型機器人,但並沒有跨足多關節、SCARA機器人的生產。上述都是工業機器人,而緯創與凌群是服務型機器人,都採用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