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則新聞,讓筆者在《百歲人生的未來:幸福獨居,互助共老》一書中提醒大家要趁早規劃退休後住處的課題,再次浮上檯面!
一則是台中豐原七旬夫婦,帶著祖先牌位、家當,在超商「窩居」月餘,引起民眾關注、社會局介入協調。
一則是將起家厝過戶給孫子,本以為可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孰知孫子投資失利欠下債務,賣屋還債,八旬婦最後露宿家門,噴漆抗議。
隨著醫療科技發達,長命百歲已經是趨勢,而台灣薪資凍漲二十餘年,產業結構發展失衡、人才培育未能因應超高齡社會發展,當兒孫的經濟能力無法兼顧長輩晚年住宿需求時,這樣的家庭衝突,只會更多不會更少!更別提若上述新聞中的長輩有失智失能等狀況,其晚年生活處境就更堪憂了!
信託公會繼「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證照後,再次推出家族傳承相關課程與「家族信託規劃顧問師」證照,希望幫助台灣155萬家中小企業解決企業永續、財富傳承及節稅等問題。衝著這群高資產族群的高齡金融規劃商機,參加培訓報考證照的律師、會計師、金融從業人員也不在少數。
依照內政部統計,111年6月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數為3,983,640人,占17.18%,國發會推估2023年65歲人口更一舉超越四百萬人(附圖)。但是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真正屬於「高資產、高知識」,意識到面臨「高壽」的族群,究竟有多少是屬於需要家族財富傳承、節稅規劃的「壯世代」?還是如上述二則社會新聞中,可能有許多長者仍然相信「養兒防老」,勤儉持家打拚一輩子僅剩的老房,老年卻可能面臨無家可歸的窘境?這可能是掌握國家資源、權力的執政者、立法者,需要誠實面對的長者人權問題,也是各界產業除了進軍高齡商機外,應該落實企業ESG,投入資金解決的社會安全問題。
▲最新人口推估(2022-2070年)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如何讓安養信託,成為最有溫度及溫暖的金融服務?
金管會推動信託2.0時,強調安養信託不該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普惠金融」,要能「量身訂做」,根據每個人不同需求客製、發展多元信託商品,讓不同階層的民眾都能獲得妥善照顧。這樣的主張,深獲筆者認同。但是實務上,資產不豐厚的民眾想要透過安養信託來達到在宅安老,依然困難重重。
有別於上述二則社會新聞中的子孫,小蘭名下持有從爺爺遺產中繼承的房子,顧及年邁母親骨質疏鬆容易跌倒,也在多年前趁開發商收購土地重建時,將祖厝變賣改換成有電梯及物業管理的大廈樓層,讓母親頤養天年。無奈母親失智後生活照顧花費鉅大,小蘭詢問銀行以房養老、安養信託等高齡金融商品及服務,是否可幫她解決繼續讓母親在宅安老的生活、照護資金來源?
銀行回覆,以房養老需要房子在母親名下才可辦理。以小蘭的情形,無法受理,且小蘭為出嫁的女兒,目前沒有工作收入,除非有保人,也無法以該屋貸款來支付母親的失智照護、生活費用。銀行建議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賣掉房子變現,再來設立安養信託。
小蘭尋訪適合失智長輩居住的團體家屋、符合母親失智程度的住宿機構等,發現不僅須排候補且費用不貲。此外,機構對於仍有行動能力、尚能辨識家人的母親而言,未必適合,擔心失智母親入住後會遭受約束,過著慘無人道的生活,甚至因為受約束而加速失能。而近年來創新的類居家世代共融養生宅,以小蘭失智母親的狀況,需要有家人同住照顧,不含復健褲等日常耗材,住宿費將近七萬元。小蘭再度落入天人交戰的失智照護倫理困境。
從以上二則社會新聞以及小蘭面臨的長輩失智照護困境觀之,國人首先應該翻轉為了節遺贈稅而提早將房產無償過戶給子孫或由子孫繼承,寄望子孫扶養到老的做法。同時,政府及業者也應看到民眾的需求,光是安養信託本身,無法解決民眾的痛點,如何讓「以房養老」的條件更貼近民眾需求,再結合安養信託,才能讓國人享有在宅安老的晚美人生。
作者簡介
張淑敏,從事金融保險業20餘年,曾擔任外商銀行銀行保險部主管/副總暨簽署人,著有《百歲人生的未來:幸福獨居,互助共老》、《回首來時路:一個人的精彩》二本專書,以及長照、金融保險等學術論文及研究計畫。運用本身金融保險及法律專業,以文字、語音推動長照政策改革,以及推廣正確的保險理財知識,協助民眾擁有晚美人生,是淑敏終身的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