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金融市場的熱搜字從「通膨」轉為「經濟衰退」,各種崩盤擔憂及預言接踵而來,三人成虎下不怕也難,尤其是四月下旬的一波回檔。
美股與台股在三月初也曾發生類似的下跌,台股更嚴重到差點封閉兔年的紅盤缺口,但最終仍然有驚無險地度過。然媒體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其實也合情合理,畢竟經濟放緩是事實。但經濟與股價之間,向來總不見得同步,尤其是股市有超前部署的可能,重點在熱錢有沒有繼續流竄,去年就是萬流歸宗於美元,今年則是美元洩洪至各中下游。
所以看著數據做股票,今年前四月不是賣太早,就是空太快,心中預期無基之彈要大跌,但始終不能複製去年模式多殺多。這中間,到底是股價錯?還是認知錯?
壹、沒有黑天鵝,只有醜小鴨;不見灰犀牛,只見慢蝸牛
上述的二十字箴言,是筆者對今年股市最大的體悟。言下之意,經濟衰退是已知的事實而非黑天鵝,財報利空及美國銀行倒閉就是異類的醜小鴨,不會擴散;而經濟衰退不會成為灰犀牛事件,美台指數在對抗經濟走緩下以時間代替空間龜速行進。
去年黑天鵝與灰犀牛齊飛、利空共恐慌一色下,股債齊跌,市場熱錢避無可避,全往美元靠撤,造成美元指數最高來到114。但今年至今,全部軸線翻轉,股債齊揚,背後的關鍵從附圖一IMF研調可以找到答案。
今年全球GDP並非全軍覆沒,至少新興亞洲(印尼、越南等)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成為連續成長的區域,這使得美國銀行事件讓銀行存戶的熱錢得以向此二區塊擴散,透過海外基金投資的方式。除此之外,美國大型科技股(尖牙股)從投資財變成避險財,吸納來自銀行端撤退的資金,從尖牙股指數的多頭走勢迥異於KBW小銀行指數即可看出。
回歸台股,台灣景氣與美國景氣連動深,尤其權重以半導體為重。半導體在中美科技冷戰、晶片法案的緊箍咒下,要想大張旗鼓表現很難,自然台積電、聯發科等半導體股股價受壓抑,連帶影響指數欲大不易。但外資自2020年連三年賣超台股達2.2兆元,有些賣過頭的跡象,今年至今回補1,600億元左右,無形中也成為台股下檔的支撐,讓台股有稍強於美股費半的表現。
最後,台股就是在這股上有鍋蓋(萬六)下有鐵板(缺口)的情況下,形成楔型墊高底部的格局,懷疑中一步步地、像蝸牛般前進著。
貳、人往高處走,錢往熱處流;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在投資策略上,外資所主導的大型權值股不易有所作為,但內資主導的中小型股正可分到資金大展拳腳,尤其以對抗景氣衰退的政策股尤為明顯,這也是風行草偃的精髓。
今年的政策股有四,以發動順序分別為:生技、軍工、綠能(風電、儲能、充電樁)及碳權。但若以台美大選前有共同交集的角度來看,綠能與碳權開出的花,應該更大更嬌艷才是。
主要原因一來生技及軍工發酵多時,股價漲倍後大選前恐有收割考量,相較之下執政黨開出的綠能支票雖然都未兌現,但黨政投入那麼多時間與資金,今年下半年又即將進入工程陸續收款階段,極有可能就在等大選前開花結果,自然股價更有期待性。
二來,附圖二的台電公告指出,將於五月二十二日後暫停受理民間儲能併網申請,以防發電容量過剩引發電力收購價惡性競爭。然細想,這是目前台灣的現狀嗎?台灣是怕電過剩還是電不夠?倘若是後者,那節制民間種電的目的不就司馬昭之心,這對現有承標施工政府標案的廠商,不啻是一大保障?!
另一玩味的是,政府四月二十日宣布七月成立碳交所,五月三日又改口延後二個月至九月,乍聽之下就是利多遞延澆了盆冷水。但反向思考,碳交所的成立有太多前置作業先開拔,今年底充其量也只能由碳交所代企業向國外購買碳權減少成本,明年初再開始第二階段制定碳費機制供企業遵循,進而將ESG納入財報揭露。
但碳權交易最大的問題,就是碳匯諮詢、碳足跡追蹤及碳認證申請流程。單碳匯諮詢單一企業就要五十萬元起跳,一個碳認證流程少說歷時六個月、收費二百萬元以上。台灣目前共有十九萬家企業有此需求,但拿到國際ISO認證的碳認證公司只有七家,僧多粥少下難怪政府提到未來要分治,有國際需求的就找國際認證公司打國際盃,僅有國內需求的就找國內認證公司打國內盃。言下之意,政府久久不能回收的綠能產業在尚未正式獲利爆發前,拿綠能換碳權先吃顆獲利大補丸豈不美哉!
所以整個碳交所題材的重中之重在於認證公司,而這點一旦在市場形成共識後,檯面上相關有轉投資碳認證公司者股價自然水漲船高。故此時唯一能作的,就是在追逐碳匯及碳捕捉的造紙及化工股之外,更應留意的選股方向。
上述概念國內最具代表性的集團即為「永崴投控」(3712),它的碳認證公司旭威其實是由富威電力所持有,而富威又是子公司森崴能源的轉投資(見附圖三集團結構)。但更值得玩味的是:四月十四日碳交所成立消息前一週,永崴投控就透過富威電力增加對旭威的持股比重,這難道真是世間無祕密,無巧不成書,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嗎?
目前法人有出報告上調目標價的是森崴,但週線強度及低價高殖利率優勢的是永崴,二者目前一前一後交錯攻擊,一旦聯袂合體上攻,應該就有大戲要上演的重要訊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