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開始,美國次貸危機就已預告全球金融市場災難的來臨,但一直到了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林被美國銀行合併,AIG被美國政府收歸國有,這波金融海嘯才達到最高潮。回歸後的香港和兩岸經貿關係綿密的台灣市場皆受創,華南金控(2880)高階主管表示,香港國際市場萎縮,台灣出口重創、財管業務驟降、銀行放款萎縮,各自是金融海嘯後,所面臨到的困境。2008年的金融海嘯期間,美國的私人債務、公司債務、國家債務加在一起,已超過50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幾乎等於全球的生產總值,換句話說,全世界的人一起掙錢為美國人還債,才能改變目前美國鉅額財政赤字的情況。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從二戰後的一半以上降至不足1/3,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60%以上降至16%。美國的消費力萎縮,市場冀望內需正蓬勃發展的中國能取代消失的美國經濟榮景,而人民幣也成了21世紀可能取代美元霸權地位的重要貨幣。
#@1@#金融海嘯改變了世界金融版圖,在台灣方面,金融版圖也在挪移中,富邦金(2881)在去年10月宣布以6億美元併購ING安泰人壽,併購之後,富邦人壽與ING安泰人壽合計總保費收入市占率上升至第2;總資產約1兆元,市場排名前進至第4;而富邦金的總資產也躍升達2兆5000億元,居金控第2。這樣亮麗的合併預期,讓富邦金屢獲外資機構調升目標價。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也在合併安泰人壽後指出,「本事與本色要危機中才能見真章。」富邦金在金融海嘯中合併ING安泰人壽,原本談了整整2年的交易在短短2周內完成,ING集團還認購富邦金5%股份及次順位債,等於拿到富邦金的未來。而1999年才進入台灣市場的英國保誠人壽,由於經歷了這波海嘯後,有6億英鎊(約300億台幣)的虧損,在今年2月,決定將在台子公司的業務員及相關資產負債,以象徵性的「1元」代價,賣給中國人壽(2823)。另外,到了7月,美國AIG在台子公司南山人壽的出價競標才開始上場。金融機構的整併,究竟是利多還是災難的開始?外資在第一時間的看法,美林證券、花旗證券及摩根士丹利證券、瑞信證券給予正面肯定,重申「加碼、買進」評等,而高盛、瑞銀證及巴黎證則抱持「中立」態度。但較保守的外資則認為,對金控來說,合併後金融整合的「本事」考驗才開始。
#@1@#台灣的三大本土金融家族集團─中信金(2891)辜家、新光金(2888)吳家,以及國泰金(2882)、富邦金蔡家,在去年一場金融海嘯後,都受到程度不一的創傷。但今年三大集團家族,都在法說會中談及提高額定資本額,或授權董事會辦理增資,目的就是希望透過進軍大陸市場,承作人民幣業務,以增加獲利的機會。富邦金自去年金融海嘯以來的併購、西進動作,企圖心和行動力都居各金控之冠。也難怪有外資出具報告,認為富邦銀是台灣最優質的銀行。富邦金副董事長蔡明興在合併安泰人壽後,再重申富邦金歡迎陸資參股,可釋出持股約20%。富邦金並在6月19日股東常會時,通過股東授權董事會於適當時機,採取適當方式辦理增資,總金額以不超過300億元為原則;總經理龔天行強調,現在的額定資本額達1200億元,距離實收資本額812.5億元,額度還相當充足,暫無擴大額定資本額計畫;至於300億元增資的對象,目前並不具體,也不排除若有機會,引進陸資的可能性。國泰金方面,總經理陳祖培對未來陸資入股國泰金,表達「開放、歡迎」的態度,國壽指出,大陸已開放銀行入股壽險公司,國壽與大陸4大國銀亦有合作關係,未來是否有大陸的銀行業,有意入股台灣的國泰金或上海國壽,是可觀察的方向。中信辜家則透過中國人壽買下英國保誠人壽拓展壽險業版圖,中信金今年法說會也宣布提高額定資本額500億元,並在董事會中通過決議,以私募、公開募集或二者搭配方式,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股數上限為25億股,若以20元計算,可募集資金高達500億元。
#@1@#中信金投資執行長吳一揆的說法是,可能的方向,一是成立或併購保險公司;二是併購國內銀行;三是赴國外發展,尤其是參股中國大陸金融機構或在大陸設立子行,都是中信金未來的方向。中信金透過麥肯錫公司牽線,在4月間,由消金總經理尚瑞強帶團赴大陸,走訪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等5家銀行,部分銀行表達了參股中信金的意願。吳一揆也透露,中信金現在鎖定長江、珠江、渤海三大經濟圈,作為參股大陸金融機構的目標區域;大陸布局從升格分行、申設子行或參股,都在考慮中,但若分行、子行只能二選一,將選「申設子行」選項。至於吳家,台新金(2887)董事長吳東亮也是雄心勃勃,他在今年的股東會表示,目前接觸的陸銀,「沒有5、6家,也有4、5家」。而金融圈知情人士透露,台新金方面已由財顧德銀牽線,與包括中國工商、招商銀行、建設銀行、中信泰富銀行等4家銀行進行接觸,外資圈盛傳,最快8月份台新金就會確認合作的陸資夥伴,雙方可能會先簽署合作意向書。一位資深金融主管表示,目前兩岸MOU(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又出現新的變數,「市場准入」和「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成了人民幣業務及兩岸金融對等開放的障礙。
#@1@#台灣希望能在簽署MOU之後,辦事處就直接升格為分行或子行,因為目前可望升格為分行的7家金融機構,在大陸設立辦事處都超過了3年,而依大陸金融法規定,分行或子行連續2年獲利就能承作人民幣業務。華南銀行副總經理林佐堯就表示,開放人民幣業務,台灣的銀行服務範圍包括台商和大陸本地的企業,這塊商機對台資銀行來說是:「無限大的商機!大家就各憑本事。」資深金融人士指出,外資銀行進入大陸金融市場有所謂的「等待期」,政府應替金融業爭取「早期收穫」,取得大陸的超外資待遇,規避等待期限制,讓台資金融業提早承作人民幣業務。MOU簽訂後,現有7家在中國設有辦事處的國銀,有機會直接升格為分行,受惠程度最快,但若不能從事人民幣業務,則效益將打折扣。人民幣在美元霸權地位動搖之際,愈來愈多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的「類亞元」貨幣中,人民幣和日圓應該是兩大支柱。而若人民幣接軌國際化能夠快、夠穩健,或許,人民幣就是取代美元成為21世紀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
#@1@#就在7月,MOU簽訂前,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宣布第一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由香港中銀正式啟動,收款方是上海電氣,單7月6日實施第一天,交通銀行在上海、廣東省等5個分行即收到逾1億人民幣的申請。經濟學家認為,此將促進大陸與香港兩個金融體系互動發展,並讓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香港在金融海嘯後,國際聯貸市場萎縮的困境,可望因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而重燃金融重鎮的新商機,這個動作,等於給台灣的金融業和金融主管單位一個「想像樣本」。根據《新華社》的報導,香港中銀的一小步,卻是人民幣將成為重要國際貨幣的一大步!中銀對外宣稱,人民幣貿易結算可幫助擴大人民幣在境外使用範圍,有助推進人民幣發展成為區域貨幣。愈來愈多的經濟學者和貿易商認為,以目前大陸經濟實力的成長速度來看,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腳步會愈來愈快,要成為國際全流通貨幣,10年內應可看得到,未來以人民幣作為進出口貿易結算,絕對是個趨勢。 紐約銀行外匯主管認為,未來歐美地區的業務,結算應還是以歐元與美元為主,但東南亞地區因距離大陸不遠,加上許多貿易客戶都是華僑,對中國仍有情感,以人民幣結算基本上沒有問題;按照這種趨勢看,往後大陸外貿結算可能是歐元、美元與人民幣三分天下。 除上海電氣外,還包括上海絲綢、上海環宇等進出口公司,分別與香港、印尼貿易夥伴,簽署了首次採用人民幣作為跨境貿易結算貨幣的貿易合同。國內電子、傳統業者台灣接單大陸出口金額每年在增加,隨著人民幣升值腳步加快,這些業者就會面臨「出口愈多,匯兌損失愈大」的尷尬。人民幣結算可以扭轉這一困局,因在東南亞的業務夥伴對人民幣認可程度較高。 至於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影響,對台灣的啟示為:這項業務有利推動上海成為國際結算中心,進而提升其金融中心地位;台灣也必須爭取同等待遇,讓大陸、香港和台灣3個金融體系互動發展,使香港、台灣同時成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