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股市出現大幅修正,上海綜合指數僅僅半個月就跌掉超過12%,更失守3200、2900點大關;滬深股市在8月17日單日暴跌5.8%,被市場喻為「黑色星期一」。不過這樣的修正,看在許多基金經理人眼中,卻是重新布局的大好時機。
#@1@#中國基金業7月份從深圳股市淨流出148.72億人民幣,創今年以來單月最大淨流出額,顯示基金經理人早已先獲利了結,整體股票型基金平均持股也因而下滑到78%左右,距離第2季平均值約有10%的落差。手上現金大增的經理人,並不會等待股市完全修正到底,包括首域、德盛、國聯、大成、友邦等著名中國基金,都認為本波中國的修正有利於中長線持續攀升,也都表示將以下跌15~20%為起點,每跌5%都再加碼一次股票,可說是對中國股市投下了信心的一票。另一方面,目前中國正是半年報公布旺季,在已公布的415家公司中,總營收較去年同期下滑了8.5%,但比起第1季雙位數的下滑已經大幅改善,加上去年第3、4季的基期偏低,有利企業營利逐季回升,對股市而言也帶來一定的支撐。
#@1@#要買賣中國基金,首先必須了解中資、外資與中外合資的資產管理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差異,這些差異包括在選股、經營與研究,其中最明顯的差異顯現在研究與績效表現上。西方資產管理公司當然將中國視為資產配置的重點部分,但畢竟中國地大物博,要在內地設點或是大規模投入研發經費,仍有待中國進一步開放,提升其業務量才有機會,因此西方資產管理公司普遍由全球經濟觀點來分析中國,並將個股研究範圍縮小到大型藍籌股之上,且較偏重財報等數值分析,可以說是一種TOP-DOWN的研究模式。中資的資產管理公司較少涉及海外投資部分,因此對於中國本身的企業投放絕大部分的資源,主要研究中小型股,研究方向更涵蓋到該公司的特性、背景、文化,甚至政治管道等等,因此中西方研究方向的不同,便會造成基金績效的巨大差異。此外,外資發行的中國基金主要是透過QFII(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額度買進A股,在進出股票的成本上也比一般的中國基金公司來得高,周轉率更遠遠低於中國基金同業。大體上,中國基金公司發行的A股基金波動性較高,一旦股市下跌,損失會較為慘重,但股市上漲時,爆發力也遠優於西方的資產管理公司。以過去一年為例,中國股市大幅反彈,中國境內發行的基金也表現優異,不過同時期外資所發行的中國基金(主要在香港地區發行)績效就遠遠落後(表1),因此要真正參與中國經濟的高成長,由中國基金公司發行的純A股基金還是最佳選擇(見下頁表2)。
#@1@#另一方面,在中國買基金還要注意其配息政策。全球各地投資人都偏愛高配息的產品,只要基金配息高,無論是銷售或規模都能更有效擴大。不過,統計實際的績效表現,卻發現從未配息的基金績效遠優於高配息基金,加上配息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實質意義並不大,因此在中國挑選基金,反而應該多留意低配息基金。統計2007年至2009年中,全中國所有基金中只有10檔基金沒有配息,包括9檔股票型基金──華夏紅利、華夏中小板、華寶收益增長基金、華寶先進成長基金、華安180ETF、上投阿爾法基金、上投摩根成長先鋒基金、興業全球視野基金、工銀成長基金等,和1檔債券型基金──友邦增利B。這10檔基金在過去2年多累計實現盈利高達13.2億人民幣,反之,其餘400多檔基金(包括貨幣基金與保本基金)同時期則虧損超過4000億人民幣,出現懸殊對比。事實上,以基金投資來看,配息與否對於散戶的差別並不大,因為都是由基金的資產中去做分配,這跟買股票的配息意義大不相同,因為買股票獲得的配息是上市公司實現的利潤,這個利潤並不能自由買賣,但基金資產平日卻可以隨時買賣。再進一步分析,經理人為了配息,不能任意動用所有資金做資產配置,若遇到股市上漲,績效就會落後大盤,而收益分配帶來的成本如印製通知書等,也要由基金本身負擔。因此,過去2年配息最多的10檔基金,共計虧損400億人民幣,也可獲得充分印證。不過對機構投資人來說,配息是有一定的好處,因為機構投資人採用贖回方式實現獲利需要繳稅,但配息卻無需繳稅,這也說明為何高配息基金比較容易獲得機構投資人青睞,進而獲得較大的規模。
#@1@#至於在買賣中國基金方面,目前中國許多基金公司有開放台灣投資人以台胞證開戶購買,但必須親自前往開戶,或是在香港透過有QFII資格的證券行或基金公司買賣,不過香港販售的中國基金多為外資主導,在績效表現上仍不及中國資產管理公司發行的基金。在買賣程序方面,許多香港投資人採用「雙幣銀聯卡」來購買內地基金,所謂雙幣,就是香港投資人在內地購買基金時,可以選擇以港幣或人民幣付款,並且無需付海外簽帳的手續費,目前全香港只有中銀香港及工銀亞洲推出(表3)。雙幣卡的主要特點是一張信用卡擁有港幣及人民幣兩個帳戶,持卡人在內地簽帳可用人民幣結算,在本港或海外則以港幣計算,避免換匯風險及差價。隨著台灣銀聯卡即將推出,未來兩岸或許也有機會像香港一般推出銀聯雙幣卡,對投資人來說將是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