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微軟(Microsoft)執行長Steve Ballmer千里迢迢來台,大力宣揚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並與經濟部簽訂合作備忘錄;當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一再推廣雲端運算的商機,並積極成立相關部門投入研發,雲端運算已然成為科技產業共同看好的明日之星。
#@1@#雲端運算的商機有多大?根據Gartner預估,全球雲端運算的產品及服務商機,將從2008年的464億美元,成長到2013年的1501億美元,5年內成長2.2倍,到了2012年將有8成的Fortune 500大企業,使用雲端運算服務。美林證券則估計,未來5年全球雲端運算市場規模,可望達到950億美元,占整體軟體市場的12%。雖然Google等業者推廣雲端運算已有多年的時間,不過,從政府、企業到媒體全面熱烈討論雲端運算這個議題,還是這1~2年的事,2009下半年以來更有加速前進之勢。尤其微軟將在2010年1月1日正式推出Windows Azure雲端作業平台,2010年可視為雲端運算的元年。正因雲端商機如此龐大,而且市場才剛起步,IT龍頭才會爭相湧進。目前率先啟動雲端運算布局的廠商,清一色都是網路、軟體及IT業界的巨擘,其中Google、微軟、雅虎(Yahoo)及亞馬遜(Amazon)等是軟體及網路起家,也是企業對消費者(B2C)的代表;另外IBM、甲骨文(Oracle)、惠普(HP)、戴爾(Dell)、思科(Cisco)及Salesforce.com等則是企業對企業(B2B)的代表,思科以硬體為主,Salesforce屬純軟體業者,其他多數都是軟硬兼具的廠商。雲端運算涉及的產業鏈非常廣泛,涵蓋網路服務、資訊服務、設備廠商、平台及軟體業者等。根據研究機構Yankee Group的分類,雲端運算可分為儲存、基礎架構、平台及軟體等4大類型,其中以中間的平台最為關鍵,這一領域可說是Google與微軟的雙雄對戰;至於其他大廠的競逐,集中在儲存及基礎架構方面,軟體則是形成小型業者百家爭鳴的局面。
#@1@#如果說Google是引領雲端運算潮流的先鋒,多數人都不會否認,Google得以成就現今的網路霸主地位,正與雲端運算密不可分。早在11年前,Google就採用雲端運算架構設計搜尋引擎,5年前Gmail網路郵件服務崛起,更讓消費者開始習慣使用雲端服務,現在更已擴展到線上日曆(Google Calendar)、文件(Google Docs)、協作平台(Google Sites)與網路相簿Picasa等應用。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表示,Google發展的雲端運算,與其他業者有很大不同。以基礎建設為例,Google是採用經濟實惠的硬體,採取分散式架構,形成龐大的伺服器群;其他業者的基礎建設並無太大變化,多半還是採用集中式架構,只是將服務移到遠端而已,而且仍採用高端伺服器,可擴充性不佳,未來如果要服務愈來愈多的用戶,在成本上恐會失去競爭力。另外,Google針對開發商提供幾乎免費的Google App Engine平台(除非超過每月500萬的點閱率),並以免費授權的Android及Chrome平台切入行動裝置及筆記型電腦市場,使Google得以完整串聯「雲」及「端」,一貫的免費策略,讓Google的雲端大計顯得與眾不同。簡立峰強調,「我們最幸運的就是擁有很好的商業模式,雖然提供的B2C、B2B服務及App Engine都是免費的,但我們靠廣告費用獲利,因此樂見網路流量愈來愈大;就像電視台不向觀眾收費一樣,只要頻寬夠,頻道愈多,收視率愈高,廣告量自然就水漲船高。」
#@1@#進入網路時代後,原本稱霸軟體業界的微軟,幾乎被Google打得喘不過氣,因此迎接雲端時代來臨,微軟也展現積極的企圖心,絕對不能輸掉這場關鍵戰役。微軟在2008下半年才宣示進入雲端運算市場的決心,但其實已經鴨子划水了一段時間,2009年11月正式宣布,其Azure雲端作業平台,將在2010年1月1日正式上線。這是以Windows Server 2008為核心,搭配虛擬化技術,加上Fabric Controller技術所建構出來的平台,當企業要使用Azure環境時,可將自行開發的應用程式,上傳到微軟的雲端運算環境,微軟則會負責底層架構所有軟硬體的維護管理,包括伺服器、資料庫及資料中心。另外,微軟也同步推出Azure雲端代管服務,提供雲端作業系統、資料庫及開發服務,讓企業或開發者的應用軟體,能夠在Azure執行管理、儲存及運算等功能,收費模式則根據使用者在處理器、頻寬流量、儲存空間及訊息量的不同來彈性計費。微軟全球副總裁張亞勤強調,以微軟的發展來看,在「雲」與「端」都有不同的作業系統發展計畫,並且在PC、手機、消費性電子等裝置上,都有積極且均衡的投入,比起其他業者擁有更好的市場定位與競爭優勢。
#@1@#除了Google及微軟針鋒相對外,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藍色巨人IBM也積極布局雲端運算市場。亞馬遜早在3年前就率先推出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包括相當受到歡迎的S3(Simple Storage Service)儲存服務。其透過EC2(Elastic Compute Cloud)雲端運算服務環境,讓客戶租用虛擬的執行環境,藉以開發、測試或執行自己的應用程式,同時可依自己需求付費選擇執行環境的記憶體、運算效能及儲存空間。因為亞馬遜的腳步很快,而且具有中立性,因此也吸引不少合作夥伴,包括甲骨文、Salesforce.com、Adobe都與其EC2雲端平台進行整合,亞馬遜還計畫在2010上半年進軍亞太市場,率先在新加坡推出雲端運算及儲存服務;《經濟學人》甚至看好亞馬遜有機會因為領先卡位雲端運算市場,而成為下一波網路龍頭。IBM在2007年底宣布其藍雲(Blue Cloud)計畫,提供導入雲端運算的工具及服務,允許企業將運算任務分成不同組件,派遣到最有效率的電腦系統執行,提升運算效率並節省資源。IBM也在全球各地廣建大型雲端運算中心,遍及大陸、越南及南韓等地。由於各家業者的核心技術、開發語言、支援資料庫及主力市場各不相同,目前雲端運算市場已經成為幾大陣營之爭,除了微軟、Google、亞馬遜及雅虎外,另外IBM、惠普、甲骨文加昇陽(Sun Microsystems)、思科、EMC加VMware各擁優勢,未來這些業者在各自的地盤上,可能會推出搭配不同產品及服務組合、不同價格的區隔化方案,例如思科陣營是以網路及儲存能力見長,甲骨文加昇陽在資料庫及應用程式最具優勢。
#@1@#因為雲端運算產生的典範轉移,開發產品及服務的思維必須跟著調整,為了補足自己的技術空缺,各家業者的合縱連橫趨於複雜,併購更是蠢蠢欲動,唯恐將龐大的雲端商機拱手讓人,各式跨界大戰相繼上陣。2009年3月,思科首度跨足伺服器市場,推出結合網路、運算及儲存能力的整合運算系統(Unified Computing System, UCS),與老戰友IBM、惠普及戴爾正面對決,11月思科更與EMC、VMware合資成立新公司Acadia,主打企業資料中心市場,就是瞄準雲端運算的龐大商機。惠普及IBM也不甘示弱,11月宣布以27億美元現金收購老牌網路設備廠商3Com,藉此強化在企業網路設備、資料中心及網路安全的戰力,IBM則與瞻博(Juniper)及Brocade擴大合作,藉此反擊思科。軟體大廠也沒有閒著,2009年4月,甲骨文與IBM搶親昇陽的結果出爐,最後由甲骨文擊退藍色巨人IBM,收購金額高達74億美元。甲骨文結合昇陽之後,將可從過去的軟體公司轉型,跨入伺服器、儲存設備等硬體領域,搭配完整的應用軟體解決方案,進一步與IBM、惠普等大廠競爭。《經濟學人》表示,自1990年代以來,思科主導網通設備,惠普占據伺服器與PC,IBM主攻資訊服務,微軟獨霸作業系統,但這種各自稱霸資訊產業鏈一環的結構即將崩解,恐將回到由少數垂直整合大公司把持的遠古時代。業界普遍認為,雲端運算就是讓既有版圖崩解的引爆彈!
#@1@#進入雲端時代後,不管是儲存、基礎建設、平台或軟體,本身都是一種服務,因此服務為王的概念,將成為資訊科技產業的顯學,終端設備廠商都在紛紛轉型,透過硬體、平台及服務的整合,充分掌握消費者的心。蘋果(Apple)堪稱硬體廠商朝向整合服務發展最成功的公司,其音樂播放器iPod整合iTunes音樂下載服務創下銷售佳績,2007年中推出iPhone掀起風潮,1年後結合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不僅延續iPhone熱潮,也為應用商店創造驚人商機,目前可供下載的應用程式已經突破10萬個,下載次數更是超過20億。諾基亞(Nokia)也積極朝向行動網路服務商轉型,靠著全球超過10億諾基亞手機用戶的龐大基礎,積極推展其整合音樂、遊戲、導航、社群及商務等領域的Ovi服務,另外其也收購Symbian轉型為免費授權平台,並自行發展以Linux為基礎的Maemo平台,廣邀開發商投入Symbian、Maemo及Ovi的應用程式,也是放眼雲端運算多元服務的商機。設備廠商跨足服務領域後,電信業者的角色也會有所調整。雖然電信業者不可能通吃雲端服務的商機,但因其具有客戶基礎、計費機制、接近市場等優勢,預料設備廠商及網路業者還是會積極尋求與各地的電信業者合作,例如微軟的Azure就與Vodafone、中華電信(2412)等電信業者合作,諾基亞則是廣泛與歐洲主要電信業者合推Ovi服務,電信業者不僅可以從網路流量獲利,也可拆分一定比例的服務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