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統計處五月二十二日公布四月份外銷訂單金額為424.9億美元,同比年減18.1%,為連續第八個月年增率同比呈現負值。環比部分,與上月比較:四月外銷訂單424.9億美元,較上月減少41.0億美元或減少8.8%,經季節調整後減2.8%。儘管去年因比較基期已偏低卻又呈現年減月減,顯示全球景氣低迷未出現此前預期的報復性消費,且廠商去化庫存週期延長等影響所致。
近期民眾不僅感受到物價驚驚漲所帶來的生活支出壓力,經濟疲軟的前景又從收入面席捲而來,讓人不禁想起當年無薪假的蕭條慘況。
在經濟學中,高通膨伴隨著經濟成長停滯、失業率走升的情況稱之為「停滯性通膨」現象。在正常情況下,通貨膨脹意味著產品需求大於供給,容易帶動經濟成長的正向循環,但是在上世紀1970-1980年代的石油危機期間,生產成本飆升的西方各國出現了高通膨與經濟發展停滯並存的現象,並由此引發了高失業率。
於是,薪資與通膨螺旋性上升,企業利潤被大幅擠壓,帶來了持續近十年的停滯性通膨時期。停滯性通膨一旦發生,對股市、經濟、投資者的個人財富都將造成衝擊。回顧自疫情爆發以來通膨上升、萬物皆漲的情形,與1970-1980年代的情境極為相似,全球經濟是否正在邁向另一個停滯性通膨時期?
當前環境 與上一次停滯性通膨時的異同
從供給面因素切入觀察,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與2020年的疫情衝擊同樣造成了企業生產成本的提升。然而隨著進入後疫情時期,各國陸續解封,且烏俄戰爭的影響也限縮在局部並未進一步擴大,使得供應鏈的壓力獲得緩解,油價也從高峰期每桶130美元逐漸回落至80美元。
而原本受到戰爭衝擊大幅上漲的農產品原物料,也隨著經濟衰退的預期而走勢疲軟。種種跡象顯示,供給側的影響性正在逐漸降低,原物料上漲的狀況規模並不如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般全面。
另一方面,需求端則受到央行為了抑制通膨採取快速升息的緊縮政策影響,快速拉高的資金成本與長短債殖利率曲線倒掛,不僅增加了銀行業的經營壓力,陡增的信用風險也壓抑了一般消費者和企業的貸款取得能力。
今年三月的矽谷銀行事件與瑞士信貸被併購危機就顯示了銀行業在利率倒掛的環境中處境艱難。在資金取得成本上升的情況下,民眾的消費能力大打折扣,因此民眾在奢侈品與非必需消費受到壓抑,轉而投入民生必需品的消費。
上一次的停滯性通膨伴隨著複雜的政治經濟動盪,包含了美國退出布雷頓森林體系、強迫日圓升值的廣場協議與美蘇冷戰的博弈等,在停滯性通膨的期間,由於經濟增長停滯,投資重點轉向於商品、實務資產與較不受經濟週期影響的消費必需型、健康護理行業的公司。
若停滯性通膨到來 商品價格止跌回穩將是下一棒?
在烏俄戰爭爆發後,原油供給受到衝擊,美國政府一方面為了緩和國內油價供需失衡狀況,透過釋出戰略石油儲備(SPR)來增加市場供給,SPR自2020年約五億桶快速下降至三.五億桶的水平。
在這樣的政策下,度過了傳統石油投資不足又適逢烏俄戰爭爆發的供應衝擊。隨著經濟衰退的預期逐漸增強,油價回落至每桶60-80美元的區間,市場供需逐漸趨於平衡。
停滯性通膨的特性是商品與服務價格皆循環上漲 ,去年是商品通膨,以原物料上漲為主;今年是服務通膨,以薪資成本、房租成本上漲為主軸,商品通膨反而回落。
若在今年的下半年或明年初,商品通膨又有回升的跡象,即可說明當下很可能已進入停滯性通膨的時期了。投資朋友可以透過觀察商品期貨的價格,或者證交所上市的相關商品期貨ETF來觀察停滯性通膨是否將要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