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與盈餘驅動成長股上漲
我們採用成長股操作策略之目的是要發掘強勢股,亦即潛在價格走勢最強勁的股票。股市不在乎逝去的光榮歲月,而真正關心的是未來,也就是成長。強勢股之所以表現強勁,箇中緣由是它們背後推動的動力:持續成長的營收與盈餘。強勢股會透過盈餘、營收、純益率的成長和提升,展現其成長動力。
有些強勢股每季公布的營運績效總是優於分析師的預期,藉由這類利多意外,即可驅動股價走高。在每季公布財報之際,我們可以再次評估投組內的股票,汰弱留強,投組自然表現較佳。
盈餘對於股價影響
購買房地產的口頭禪是「地點、地點、地點」,而成長股投資座右銘則是「盈餘、盈餘、盈餘」。盈餘畢竟是損益表最後一列最重要的數字。驅動股價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就是盈餘。而我們最關心的就是盈餘的多寡、持續力與能見度。機構法人通常採價值評估模型,透過盈餘估計來決定股票的價值。他們運用投資模型追蹤盈餘意外報告,檢視個股所公布的盈餘是否超過專家的預期。
上市公司每季公布的盈餘,如果顯著超過預期,分析師就會重新評估而向上調整盈餘估計,因此價值評估模型所計算出來的股票價值就會調升。亦即當盈餘估計上調時,股價通常就會變得更具吸引力,匯聚更多的買盤。
引發股價變動的預期與意外
通常股價會因為兩種因素而發生變動:預期與意外。預期某新聞、事件、基本面變動,或利多/利空意外對股價產生之反應。股票市場的價格,乃取決於未來的事件,預期代表一種期待。
股市被視為反映未來, 而且是一個有前瞻性的反映機制。預期心理會驅動股價,但預期一旦成真,利多(利空)出盡又會引發反向價格走勢。例如,市場謠傳蘋果公司某項合約將交付給某公司。由於預期消息即將公布,因此引發股價上漲;等到謠言成真,正式成為供應商時,股價反而可能下跌。企業所公布的盈餘,也會對股價產生類似的反應,因為消息已事先反映於股價。俗諺:「趁著謠言買進,順著事實賣出」即此意。
意外的種類很多,譬如明顯超過或不如預期的盈餘,或是某突發事件徹底改變企業營運展望。例如,政府突然放寬管制,決定採購高端疫苗。企業公布的盈餘,如果顯著超過預期,則是利多意外;如果顯著不如預期,則屬利空意外。
盈餘意外
企業公布的盈餘,若超過(或不如)分析師估計的平均值,就可稱之為盈餘意外。估算盈餘引用的數據,大多是採用企業經由法說會、正式公告、電話會議等。若有十位分析師追蹤甲公司,估計每股季盈餘平均值為3元。當該公司公布實際的盈餘為3.4(2.5)元,則利多(空)意外就是0.4(0.5)元。市場喜歡利多意外,我們應留意盈餘利多意外,愈大愈好。
若某企業公布的財報,遠超過分析師的估計,代表未來幾季公布的績效仍可能會很好,此即蟑螂效應。盈餘意外持續的可能性,會使得機構法人試圖在實際盈餘公布前,預先採取投機行動。由於盈餘意外具有延續性,我們應聚焦於盈餘利多能大幅擊敗市場估計的股票,儘量避開盈餘利空意外。通常盈餘估計向上(下)修正5%或更多,股價就會有超乎(低於)平均水準表現。
優異之盈餘吸引普羅大眾目光
某企業若能連續幾季公布優異盈餘,不僅會促使分析師持續向上修正盈餘估計及經紀商推薦買進,也會吸引機構法人開始指派分析師追蹤該股。若盈餘逐季加速發展(例如季盈餘年成長15%30%50%…),每股盈餘動能就可推升股價持續走高。整個上漲動力完全來自每股盈餘成長與未來之預期。
隨著每股盈餘動能的累積,盈餘動能買家會紛紛上轎。而後經由媒體渲染,猶如水面漣漪般逐漸擴散,感染層面會愈來愈廣。股價由於基本面好轉,引發機構買盤進場,緊跟著還會有其他計量模型參與。趨勢追蹤動能玩家開始基於強勁上升趨勢而買進。許多散戶基於股價上漲而買進,根本不理會基本面。過一陣子,當成長情況變得明顯,該股就會被貼上成長股之標籤。(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