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在美國紐約市大(CUNY)攻讀MBA的行銷課程中,有一次那位矮小但頗具知名度的猶太籍教授問班上同學一個俗氣的問題:「日本人有錢嗎?」除了3位女同學投「否定」答案,其餘40來位同學全都堅持地「肯定」認為「日本人是很富有的」。有趣的是,那3位女同學是班上唯有的3位日籍留學生,或許她們最了解她們自己。最後,猶太籍教授告訴大家,日本於二次大戰戰敗投降後,迅速躋身世界富強國家,這要歸功於日本教育所強調的「效忠意識」與「團結精神」。他的結論是:日本這個國家很有錢、企業很賺錢,但日本人民卻多為企業付出奉獻及繳納國家稅收,而並不如想像中的富有。小時候在課本裡讀過一則以日本人與中國人作引喻的「折筷子」故事,一根筷子輕易被折斷,同時折5根就沒法折斷的故事告訴我們「團結力量大」的深層含意。年紀漸長後,對一盤散沙「自掃門前雪」的華人自我意識形象感觸良深,民族性不同,所表徵而出的行為模式就會產生差異,國力的展現自然也大不相同。
#@1@#團結能量多始自於「大我精神」的表彰,小我的忍辱犧牲,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能犧牲一己小我之私,完成團隊大我之功,這不正是「忠」字精神的彰顯,莫怪乎日本的公司(株式會社)多能經營規模,研發精密、產品紮實,電氣、汽車……無不大受世人肯定愛用,而蠶食鯨吞地侵蝕其他各國經濟實力。日本株式會社的資本工業之所以能夠輕易塑造優良品牌,創造偌大獲利,與日本人民多為團體努力付出的「效忠意識」脫不了關係。每年年底我都受邀到日本長崎大學(Nagasaki University)進行學術交流。3年前,一批接待我的留日大陸女學生與我一次共餐,談起她們留日的最大心得,那就是日本教「忠」的教育模式用得很深,而強調於華人社會的「仁」與「愛」,他們可能略遜一籌。中國倫理,「八德」相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首重在「忠」,華人對「忠」的確少了那麼一點的用心,反倒是「仁」與「愛」在華人社會中被一再強調與提出,教育模式影響著民族性的表徵,或許要讓社會和諧,社群精進,「八德」應齊頭並進。我們有優良的固有文化傳統,仁心仁術、大化愛人是生活根本必須,但借鏡使力,擇優去劣也有其必要。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團隊思維與考量上,「效忠意識」與「團結精神」,我們似乎可以再多強化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