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及綠建築設計
─替代能源-於屋頂預留太陽能板
一、基本資料
二、基地位置與環境
(一)基地位置
基地面積9,860.14㎡位於桃園市八德區興仁段621等1筆土地,三面臨接計畫道路,北側興仁路(15公尺寬)與既有社區相鄰,南側豐德路(50公尺寬)為通往機場及桃園之主要聯外幹道,東側中山路(12公尺寬)往北連接八德區公所、八德國中小學、八德零售市場及興仁花園夜市等市中心。
基地西北側臨近桃園航空城捷運B16/G01站,捷運綠線北接桃園市中心至桃園機場,藍線連接中壢及平鎮,待捷運通行後,將為地區創造更為交通便捷。
(二)基地環境
基地位於本地都市計畫區左下方,計畫區內劃設寬度50公尺的東西向及南北向園道,與茄冬溪、埤塘等農田區相隔。基地週遭大多為住宅區,因本地都市計畫訂定建築基地最小開發規定,因此周邊景觀除空地尚未開發外,多為新建大型住宅建築量體。
三、簡介及規劃設計特色
(一)規劃設計理念
1.社服共享:滿足基本的居住需求也補足地區不足之社福設施。
2.綠意共享:大尺度外部空間不但友善社區,也是社會住宅與鄰里社區共享的綠色介面。
3.延續開放空間:形塑具親和力之開放性場域,創造與鄰里間共生互惠之關係。
4.有活力街道:基地沿街帶狀開放空間之高程順應鄰接道路,讓四周居民樂意親近,且沿街店鋪以階梯降板方式順平於銜接之開放空間,以提供居民休憩、餐飲及日常所需服務。
5.安全:人車分道、安心接送。
(二)基地環境規劃
1.公共服務空間:提供鄰里及住戶之間共同使用。
2.住宅空間公共設施:提供住戶之間共同使用。
(三)建築美學創意設計
1.連結城鄉的中央通廊:將建築的中央量體打開,使人流可以自由穿梭於城鄉南北兩端。
2.多層次公共空間:建立多層次公共空間(戶外、樹下、半戶外、室內)以促進自發、偶發、互動之社區交流。
3.容納活動而非指定活動:出向都市開放的活動舞台,以提供符合不同社區交流活動的場所。
四、開發理念及規劃設計特色
(一)居住正義
提升對於社會、經濟弱勢市民的居住需求之照顧,滿足市民基本的居住需求,促進房租價格合理化。
(二)公共設施
桃園市政府除興建社宅以滿足居住需求外,也因應不同地方需要同步提供不同公共設施,因此524戶社會住宅外,也有供八德地區使用之圖書館、微型運動中心、幼兒園、家庭中心、少年服務中心、身障者日間照顧中心等以完備地區生活機能。
(三)綠意共享
本工程整體開發兒四公園並降低建蔽率至44.24%,並將建築量體集中於基地內側以留設出外部大面積廣場綠地,如此大尺度外部空間不但友善社區,也成為社會住宅與鄰里社區共享的綠色介面。
五、都市交通及環境衛生改善措施
一、人車分道
採人車動線分離,汽、機車道獨立區劃停車動線,避免交通結點及確保人車安全為考量。
內部交通動線系統,以人行安全為主,儘量避免穿越性車行動線分隔社區地面空間,且建築基地退縮留設沿街帶狀式公共開放空間,提供為人行專用步道使用之安全環境。
地面層避車彎:考量長者及弱勢族群之照顧需要,於基地主要出入口位置規劃避車彎。
二、安心接送
地下一層有幼兒園,地上二層有家庭中心及微型運動中心,為避免地面層臨停空間對周邊道路及對行人干擾,於地下一層設置家長接送臨停車格,且考量年長者及幼兒如廁頻繁,於地下一層電梯廳旁設有無障礙廁所。
六、環保友善環境計畫
(一)兒四公園整體開發
基地東南側兒四公園用地面積342坪納入整體開發,並設置共融式遊具。
(二)豐德路綠園道整體開發
基地南側豐德路綠長(長約170公尺)完成勘查喬木,納入整體開發。
(三)排水計畫
1.排水計畫:依「桃園市政府排水計畫審查作業要點」規定,本基地面積小於1公頃不需製作排水計畫書,然避免因開發造成下游地區的淹水災害,本工程自行提送排水計畫書。
2.降低公共排水設施:基地內除大面積綠地外,80%以上之通路及廣場鋪面均採用高壓混凝土磚、透水磚等設計,藉以降低公共排水設施負荷。
3.基地涵水:基地內地表逕流透過排水溝蓄集後方入筏基,再透過壓力管排入下水道系統,以減輕密集性降雨對基地周圍影響。
七、分區使用計畫及配合開放空間系統規則
(一)延續開放空間
本區都市計畫規定面臨道路須退縮建築為公共開放空間且不得設置汽機車位,順應本區都市紋理,基地三面鄰接道路均留設寬度6公尺以上的帶狀開放空間以延續周邊開放空間。
基地東南側之兒四公園用地(面積約342坪)及南側豐德路上綠帶(長度約170公尺)納入本基地整體開發,以形塑具親和力之開放性場域,創造與鄰里間共生互惠之關係。
(二)有活力街道
基地南北兩側之道路高程相差約1.2公尺,而豐德路之高程由東向西低約80公分,為使都市街廓之間更親切、和諧,基地沿街帶狀開放空間之高程順應鄰接道路,讓四周居民樂意親近,且沿街店鋪以階梯降板方式順平於銜接之開放空間,以提供居民休憩、餐飲及日常所需服務。
(三)多層次公共空間
因應本工程社會住宅與社福設施之需求,以照顧弱勢族群及落實居住正義為出發,除提供居民舒適居住環境外,建立多層次公共空間(戶外、樹下、半戶外、室內)以促進自發、偶發、互動之社區交流。
八、建築量體與環境融合
(一)串聯城鄉的中央通廊
基地東西長約150公尺,北側中興街為八德國小與南側埤塘農田的捷徑,為避免龐大建築量體阻斷聯絡通道,將建築的中央量體打開,以形成高5.5公尺,寬約13公尺的有頂蓋開放空間,使人流可以自由穿梭於城鄉南北兩端。
(二)向都市開放的天頂廣場
在容納活動而非指定活動的思維下,藉由天頂廣場(大型半戶外空間約11公尺高、面積約150坪)塑造出向都市開放的活動舞台,以提供符合不同社區交流活動的場所。
(三)連結一、二樓的木構造樓梯
木構造對環境友善,1958年奧地利開發出CLT「Cross-laminated timber」,直交條成板,其構成與合板類似,惟構成形式不同,由木材直交的方式層積而成,運用CLT工法使木構有雙曲線的結構美學及展現木材的溫潤質感和氣味。
九、機能動線規畫
(一)共同門廳
1.獨立動線:本工程之使用除住宅外,尚有停車場、幼兒園、微型運動中心、家庭中心、青少年服務中心、身障者日間照顧中心、八德圖書分館等,各種使用皆需要平面獨立出入口。
2.出入口雨遮:建物出入口設置大雨遮以提供雨天避雨。
3.共同半戶外門廳:於建築物中央設置共同半戶外門廳,作為人潮集散之緩衝空間,以達到能簡捷連繫各使用動線、減少來回不必要的交通,且集散迅速之目的。
(二)住宅空間
1.服務核心:以電梯、樓梯為服務核心,將住戶配置於周圍,讓各住宅單元南北向配置,三面採光,以確保各戶通風採光條件且方整富彈性。
2.加大棟距:運用基地長方形特質,四量體棟距拉展至11公尺以上。
3.東北季風:考量與基地東南側兒四公園整體規劃,將前後量體錯開以圍塑出不受冬天東北季風侵擾的開放空間。
(三)非營利幼兒園
1.收托60人(3歲至5歲,共2班)。
2.戶外活動空間180、室內活動室2間(盥洗室設於活動室內,扣除盥洗室每間室 內淨面積75㎡、辦公室兼健康中心1間(約30㎡)、廚房1間(約30㎡)、儲藏室1間(約40㎡)、教保準備室1間(約30㎡、幼兒獨立盥洗室1間、無障礙廁所1間。
十、防火避難系統
1.住戶梯廳及公共走道自然通風採光
2.兩方向避難
3.管道間逐層遮斷防止垂直延燒、避免臭氣、杜絕病毒
十一、給排水系統
(一)工作陽台
陽台均設置一平面式排水孔及溢水口(最低點低於室內地坪);工作陽台專設排水管及不鏽鋼截水溝(施作長度與落地門同寬)、排水孔以排除洗衣機之污水,地板排水坡度由內向外排至落水口。
(二)當層排氣
浴廁於天花板上設置通風扇,通風扇連接至當層戶外,避免影響其他住戶。
(三)層層截斷
管道間於每層皆有樓地板,管路以樓層埋管方式,如此若管線因地震等外力因素滲漏,可於當層及時修護。
十二、垃圾、廚餘處理
(一)垃圾及資源收集場:設置地下一樓,考量總體戶數以左右兩區分開設置各一處,以縮短各區步行距離,再經由垃圾專用電梯運往一層後由垃圾車運離。
(二)廚餘冷藏設備:各處空間除可容納2部垃圾子車外,另設置垃圾分類箱做好資源回收,並設置廚餘冷藏設備。(依據行政院環保署104年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日垃圾量為0.86公斤)
十三、無障礙空間及通用設計規劃
全棟全齡友善通用設計
防滑地坪、扶手
友善高度設計
低門檻動線平順
十四、結構系統規劃
(一)樑主筋貫通
柱樑不貼齊而相差5公分,以利樑主筋貫通避免彎折。
(二)CNS4750鋼管施工架
B1F及1F樓高5.5公尺,2F樓高5.7公尺,施工安全考量,分為二次澆築混凝土,且滿鋪CNS 4750鋼管施工架。
(三)環保塑合板
考量地下室增加自然採光需求,樓版底模採用環保塑合板,除了增加地下室採光,亦可重覆使用數次(較傳統木材壽命20倍以上),可降低每次施工人力及材料成本。
(四)銲接鋼線網
銲接鋼線網採用冷拉低碳鋼線,強度高且排列隔準確方正,品質均一,施工速度比傳統之手工鋼筋結紮式要快五倍。
(五)PVC止水帶
層間接縫及昇層處施作聚氯乙烯(PVC)材料成型止水帶(WS-A3型),延長水流路徑,以達止水效果。
(六)智慧建築及綠建築設計
替代能源-於屋頂預留太陽能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