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地震消息不斷,海地、琉球、智利都發生7級甚至高達8.8級的超級地震。上周台灣甲仙也發生6.4級的強震,還好沒有造成巨大傷亡,真是萬幸。由於接二連三的地震,有學者說這是環太平洋周圍的群震效應,也有專家點名下一個可能發生強震的地點是日本的東海斷層,它過去在1707年、1854年分別產生8.6、8.4級的嚴重地震,150年周期是否將至,靜待觀察。甲仙地震,引起宏遠紡織台南廠陷入火海,公司方面估計損失約1億元。據報載,宏遠是有投保火險,但並未投保地震險,依保單規定,地震引起的火災並不在火險的理賠範圍,宏遠恐怕無法獲得保險補償。因此甲仙地震的重要教訓就是:企業要保地震險。尤其從1970年迄今,地球確實「比較好動」,未來如果趨勢不變,地震險絕對是企業經營不能省的支出。然而,如果大家都保了地震險,大地震也真的發生,災後,保險公司恐怕也要面對無法承受之重的損失。因為台灣的保戶命脈都是相連的,風險無法像一般的保險自然分散,因此國內的保險公司也要有保險的思維,那就是向國際大保險公司購買再保險。
#@1@#可是在1990年代前後,連續發生的5次全球性巨災,使國際再保險市場蒙受沉重的打擊。有些再保險公司倒閉,保險公司也因此拿不到再保險賠款而隨之倒閉,連帶使投保的消費大眾無法獲得理賠而遭受損失。痛定思痛,保險界也開始善用資本市場來分散巨災風險。「巨災債券」,顧名思義是因應巨災所發行的債券,投資者向發行機構付錢購買債券。發行機構與保險公司合作,將得到的本金和投保人的保費存入信託機構,開始投資。在約定期間內,若沒有發生災害致損事件,投資者就可以分享信託機構的最後本利和。但若在約定期間內,發生致損事件,本利和將給保險公司,作為投保人的賠償金,若有剩餘,才分給巨災債券的投資者。巨災債券的收益比普通債券高,國際上是在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的基礎上,一般再加上3~4%的風險利差,因此平均收益率現在有7%左右。巨災債券還可以再證券化,打包轉化為金融工具,在資本市場做流通。當然,發行巨災債券是一項很複雜的工作,需要做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還有待學術界、業界共同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