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寫的《鄉愁》,曾經讓那一代相同經歷的人感同身受!筆者年輕生涯中不斷的移動,也常藉此詩解我的思鄉情懷!
六、七歲懵懂小孩被父親安排離開家鄉一個人到縣城就讀,開始寄人籬下的生活,一個人修社會學分。輾轉九歲移民到大城市香港,天天在困迫的小木屋裡,擔起長兄的角色,去圖書館透過書本連結古今中外,思索世界及未來!貴人持續出現,指引十八歲獨自來到台灣升學尋夢。
由離開家鄉計算,迄今已三十多年,地域時空距離理應剪斷了記憶,但夜半總忘不了遙遠他方的種種:母親的叮嚀,爺爺拿竹竿追趕偷去游泳的畫面,媽媽常說「不要學壞」,爺爺說「要珍視家聲」,讓我不敢抽菸喝酒,更事事與人為善!一路往前最終不負眾望,也成為村裡第一個讀博士的後生,家鄉修路、重建祠堂募款皆跑第一,在人生路上都獨自承受挫折。
▲感謝東莞的盧阿姨(右),在1996年非親非故的她借我學費到台灣升學,體驗到人間有愛!並感同身受的奉行自利利他的精神對待其他人。
當下面對公司轉型及社會上選舉的議題有些心煩。訂了機票回去家鄉看看並祭祖,也順道加入大灣區的企業參訪團。這次時間上無牽掛,連夜兼程希望多看看不同階段的老朋友,久別重逢閒話家常,熱烈的接待備感溫馨。參訪中備受禮遇,全程被主辦單位安排在主桌,明顯感受到除了年歲,還有努力的累積!暗自提醒自己把公司做大做強!
▲家鄉的長者表示,由於我捐款祠堂的經費較多,也順便重修了水井,印證了飲水思源頭!
央媒訪問我時分享到表示:「兩岸的年輕人應該多一點交流、認識!未來才會有更多的情誼,減少誤解及衝突的產生,不管選擇往西、往南,還是往北,都是年輕人的選擇自由」!
▲在參訪活動中認識的台商二代吳秉璋(右),互相交流商業及人生議題,相當有意義。
回望三十年來的記憶,所經歷的眾多印象歷歷在目。1986年走過的山路,1990年回鄉省親奔波中混亂無比的交通,現在都有了妥善的改變,海陸空大眾運輸安排一日千里的優化,跟點到點的順風專車可連結。所見所聞,看到了對岸的龐大市場,也發現自己的幸運,每次出去遇到的瓶頸都有反省及找回新的動能。這次所見,「相信戰事不會那麼容易形成,因為代價實在太巨大。」
在華航貴賞室候機時突然有種感覺,「當下太平年代真好,平凡如我透過努力可以過上如此的生活,還可以貢獻社會,人生真是美好」。
將思念寄放在故鄉 「落地生根」成為所有移民的課題
疫情,讓筆者蛻變成為勇敢的企業主,未來我要成為勇敢的大人,勇敢去表達,不要一味討好,不要恐慌,結合在地思維與智慧去開創。
此際,我把鄉愁寄放在故鄉,把自己的才華、夢想及愛、心安在此地!但願所有漂泊的心,及你我都找到適合的土壤,綻放生命的光華!
(本文作者李三財為家扶基金會扶幼楷模、107青年獎章得主、教育部第三屆全球留台傑出校友、就諦學堂創辦人)
▲感謝母校世新大學、台師大及扶輪社及大家這26年來的關照,讓筆者在參與中學習並融入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