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從美國學成回國的陳敏澤,歷經3年的創作,因為受不了2005年的台灣畫廊,只重視及經營有市場的前輩畫家作品,一般30~50歲的青壯年藝術家幾乎被埋沒,當一家熟識的美國畫廊要到北京開分店時,她選擇到北京透一口氣,卻沒想到理念不合,3個月就拆夥,間接促成她在北京汲取養分,拓展藝術張力的契機。
#@1@#定居在北京市南十里居的陳敏澤,2009年的創作時間,大半留給8月底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及11月底的國泰世華藝術中心「私‧風景」展覽,之後就全心投入2010年預計舉辦「老北京」展覽的繪畫創作。算了算,到北京已經邁入第4年,但還沒有舉辦過個展,陳敏澤笑著說:「之前是沒準備好,後來又碰到金融海嘯,就慢了下來,今年應該可以拿出成績了。」「我的個性是,要嘛就做到最好,內容及話題,可以讓人為之驚艷,不然就不要推出。」講話不疾不徐,動作慢條斯理,有時會發出像孩子般笑聲的陳敏澤,看不出大學念的是化工,畢業後還當過工程師。「在漫畫與卡通充斥的童年,我一直夢想,長大以後要成為風靡大眾的漫畫家,然而順著升學的道路走下來,我成了一位工程師。當我決定離開工程職位、遠赴異鄉到芝加哥藝術學院學習的時候,心裡想的還是要做一名插畫家,但正統的藝術學院沒有商業化卡通藝術課程,最後當我畢業時,專長是油畫。」
#@1@#繞了一大段路,她很高興仍在藝術這條路上運轉,去年在國泰世華藝術中心展出,她特地把父母請來看展,裡面有幼年成長的台東市太平洋濱、都蘭海灣,她俏皮地說:「潘安邦唱過《外婆的澎湖灣》,而我外婆家在台東。」陳敏澤的作品色彩強烈,造型簡潔,創作題材以她生活過的地理風景為主,某些精神層次,她透過畫筆記載逐漸消失中的景象,以敏銳的藝術語彙及色彩,搭建記憶中的台灣風景。如《北部風景敘事》系列,是她為了正在消逝中的台灣東海岸地貌所描繪的自畫像,希望喚起觀眾回想起曾在大自然中所獲取的愉悅,進而對「幸福」的本質有所體悟,或是對環境多些關注與反思。此外,她創作中的「老北京」四季系列,則是在回顧為了舉辦奧運而大量消失的北京老胡同,昔日的風華歲月。陳敏澤將城市變貌,轉化為獨特的「個人」風景畫,用藝術挖掘真相,表現生活中許多事物引發的細微感受,讓觀者內心的感受力被放大,而能觸動最深層的內心感動。她的油畫作品著重色彩、明暗、筆觸的多重交互作用,而紙上即興作品(如速畫),基本上由單色線條所建構,灰階明暗乃至後期的局部上彩,皆出於個人美學偏好,像未來將展出「老北京」系列的《曉冬》,感覺上會有中國剪紙般的風格,卻又加上粉彩,院子裡樹木鐵線般向上伸展的枝條,將奶油色的天空切割出幾何拼圖的趣味,而背光的牆面泛著柔和的灰藍,更襯托出向陽處的繽紛。《靜秋》一圖,當一片黃葉穿過胡同裡的陽光,從眼前迴旋飄落,像這樣黃葉滿天,回憶化成迎面撲來的風,沒處躲去,走在窄窄的胡同,踏著地面落葉,看眼前一樹耀眼的黃,恰似一條「輝煌的道路」,也許屬於清朝的王公貴冑,也許屬於老胡同內的老北京人,也些許更屬於陳敏澤希望在北京走出的輝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