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就業」人口不但趨於年輕化,也趨向高學歷化,但卻是薪資低、工時長,企業主與受雇員工之間的拔河已然開始。由全國產業總工會、團結工聯、台鐵工會、中華電信工會、台塑及銀行員工會聯合會等,數十個國、民營工會團體,集結近8000名勞工到行政院前砸牛糞抗議,痛陳一連串錯誤政策讓勞工陷入貧窮,強烈要求政府禁止企業使用派遣工。主管國內勞動政策的勞委會也在日前回應,將著手修改「勞基法」,明訂企業運用派遣工人數,不得超過公司員額的3%;除非經勞資會議同意可達5%,若與工會協商後可達20%。派遣人力近年來之所以成為國內熱門的勞動議題,主要是因為人數增加太快,但待遇卻始終不見調漲,使得台灣社會「工作貧窮」的現象日趨明顯。根據主計處的最新資料指出,國內「非典型就業」人數,從2006年的約20萬人之譜,快速攀升至去(2009)年的68.7萬人,短短4年期間飆漲超過2倍。
#@1@#所謂的「非典型就業」,包括人力派遣業、業務外包、臨時性工作及部分工時的就業者。人力派遣業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待遇、福利還算是相對較好的一部分。這些「非典型就業」者的平均薪資,卻長期陷於原地踏步的泥淖,即使他們的人數愈來愈多、工時愈來愈長。主計處官員說,今(2010)年2月,雖然適逢農曆春節,但國內「人力派遣業」從業人員的平均薪資為34,631元,僅較去年同期微幅增加1.23%,因為他們無法享有三節獎金、年終分紅等福利;相形之下,福利一切正常的正職員工,今年2月的平均薪資高達67,091元,高出派遣員工約1倍左右。而且,派遣員工的每月平均工時高達161小時,正職員工平均僅141.7小時。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何啟聖說,派遣人力在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已經行之有年,但在台灣卻常因派遣公司的品質良莠不齊,或為了鑽法律漏洞,導致派遣人力的工作型態遭到污名化,根據勞委會抽查國內派遣業者的現況後更發現,竟高達86%違反勞動法令。 一名曾在傳產及銀行擔任派遣員工的奚小姐說,派遣工作的期間不固定,合約通常都不超過1年,定期會面臨再次失業、重新謀職的情況。她形容,雖然勞基法已經取消員工試用期的規定,但很多企業改而聘用薪水較低的短期派遣員工,如果雙方磨合順利,期滿就會將派遣員工升任為正職員工,效果就像是以前的「試用期」一樣。
#@1@#薪水褔利差一截奚小姐表示,派遣工作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從投遞履歷到正式上班的等待期間,往往不超過一周,對於有經濟壓力的人來說,心理負擔較小;缺點是派遣人員的薪水比正職員工低1到2成,而且就像日劇「派遣女王」的劇情一樣,容易被早已形成小圈圈的正職員工排擠。1111人力銀行也針對國內派遣人力進行過調查,結果指出,曾被派遣過的上班族中,5成4表示薪資低於正職員工,平均「縮水」近19%。另有9成感到「福利差很大」,最在意「年終獎金」、「三節獎金」、「休假」低人一等。 道理很簡單,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分析,「因為企業要節省成本」。特別是在金融海嘯過後,大部分廠商並不確定景氣是否真的已經回穩,手上的訂單到底是短單?急單?因此,選擇不會增加成本的方式暫時因應。第一是以現有人力應付新增訂單,就是「先加班」;萬一人手還是不夠,再找屬於短期契約的派遣員工,合約一屆期,大家一拍兩散,還不用付資遣費。一直要等到廠商確定景氣回溫,才會開始對外正式徵才。主計處第四局副局長劉天賜也認為,由於人力派遣業、業務外包等「非典型就業」者的薪資相對較低,有助於企業主降低人事成本,近幾年相關的就業機會激增,估計未來也將持續成長。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最新調查發現,今年第1季的新增人力需求中,以派遣職務33%的成長幅度最大,企業主因為景氣回溫、訂單增加,產生彈性運用勞動力的短期派遣需求;求職者則為了暫求溫飽,或賺取社會經驗,積極爭取派遣機會,使得派遣領域釋出約3.1萬個職缺。
#@1@#主計處的資料也顯示,投入「非典型就業」的人口,不再是以往認為的中高齡、二度就業者,近年來有趨於「年輕化」的現象,國內15至24歲的年輕就業人口中,就有高達22.8%從事於「非典型就業」工作。另就學歷觀察,雖然擁有國中及以下學歷者,從事「非典型工作」10.2%的比率,仍高居各學歷之冠,但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就業者中,去年每100人也有5.6人投入非典型工作。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日前有篇深度報導,也以「可拋式勞力時代來臨!」來形容後金融海嘯時代,先前曾大量裁員的企業,開始以臨時工作人員取代正職員工的趨勢,影響最大的將是數以萬計、剛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經建會的研究也指出,隨著全球化效應擴散,亞洲鄰近國家的「非典型僱用」情況也日趨明顯,以2008年的韓國與日本為例,韓國的非典型僱用人數占總受僱人數比例已高達44.4%,日本也有14.0%。先前風行一時的日劇「派遣女王」,及最近播放的韓劇「菜鳥上班族」,都是在描述這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