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太平區育賢段三期社會住宅
─以「育成」.「育埕」為概念,「綠埕」.「藝埕」為手法,連接一、二期景觀與意象
─「共好計畫」四好基礎:好社福、好會秀、好住處、好宅居
一、基本資料
二、基地及環境分析
─都市紋理,交通串聯與城市發展節點
基地原為舊大里河道流域,後因河道氾濫改道而成為新河道兩側的開發臨地,而後因台74縣道快速道路的開通而逐步發展,而74縣道作為台中市的城市邊緣,同時也作為未來城市擴張的重要節點,因此基地沿線的開發作為承先啟後的開發尤其重要。
隨著城市發展而演變的地景紋理,為本基地留下蘊含豐富的樣貌。
1.自然環境:生態條件佳,綠意盎然,公園及鄰近觀光區多,整體生活品質有助提升。
2.人文環境:文教設施健全,可被整合以達共享,提供未來教育及創意發展之良好基礎。
3.商業環境:本基地住商混合鄰近台中主要工商業區,形成機能充足的產業生活圈。
三、關於基地與社宅
基地兩側現有已規劃完成的社會住宅一期以及公共公園,本案期望提供更多空間及機能以求滿足生活圈需求,並於都市鳥瞰圖中可見,本基地在連接基地兩端不同基地動線串聯與基地風貌上為一重要課題。
而前述的台74縣道,雖作為主要的交通幹道具有交通上的區位優勢,但其交通時段產生的噪音環境影響,亦成為本設計在建築物理上的主要處理對象之一。
綠意、鄰里的串聯與交通噪音環境之影響形成此基地之議題。
(一)都市與環境課題整理─建築的場域互動
自前述基地環境的閱讀中,可歸納出幾個主要的課題:如何重組共構基地鄰里關係、整合建築物理環境各項利弊,以及在前兩者基礎上,融入舒適性與宜居性的健康生活。
1.基地紋理─地景化連結
如何藉舊有歷史景觀變遷轉換未來地景的紋理架構?
2.物理環境應對─皮層過濾
如何藉居住環境的不利因子轉換為宜居永續的建築形式?
3.空間組構─多功能複合空間組構
如何藉空間需求的差異因子轉換為多元活力的住宅空間?
(二)族群構成探討居住形式對社會住宅之影響
「三好一公道社會住宅」:區位好、機能好、建物好、價錢公道
「共好計畫」四好基礎:好社福、好會秀、好住處、好宅居─60坪社會服務站。
(三)社經環境共榮─育賢×化賢
─社會議題回應─好社福
幼青:無自主能力的幼童、世界的新鮮人→托育、教育。
社青:經濟尚無法獨立負擔,需協助→培育專才、給機會。
長青:離開職涯有時間培養興趣或第二專長→人生第二春。
※里仁生活:鄰里互助、共餐、共讀、共憩、共作。
※日托樂園:專人及居民共築安全且快樂學習的環境。
四、建築形態回應─好宅居
─亞熱帶的多孔隙建築
1.硬體設備─家具設備及燈具透過創意團隊的加入,採出租、維護、智慧控制。
2.模矩空間─空間組成的品質基準
3.跳動綠台─建築及住民的呼吸平台
4.紋理地景─幾何與有機紋理共構的地景形式
5.氣候三高回應
6.建築生命週期
7.能源回收再利用
屋頂太陽能板提供額外電能,雨水回收池於筏基,從上至下全面考量永續節能。
8.物業整體規劃參與
早期加入、整體參與,有利長期維護效益。
五、工程內容
太平區育賢三期社會住宅工程規劃地下3層地上12層共三大棟複合式社會住宅,地面層設有太平家庭福利服務中心及店鋪空間,二層以上居住單元則提供了一房型81戶(8坪)、二房型169戶(16坪),共計250戶優質好宅,本案已於110年6月23日申報開工,預計113年下半年完工。
六、規劃設計特色
太平區育賢三期社會住宅工程位於太平區近臺74線及大坑風景區,距太原火車站約九公里,基地周圍有國小、國中、公園及醫院等分布,並有多處市場遍佈,滿足生活基本需求且機能條件完善。近年來臺中大眾運輸系統漸趨完備,使得臺中市民在城市中移動的便捷性增加,基地周邊公車站點多且鄰近車站,基地位置不僅滿足社會住宅的生活基本需求,在購物需求上也達到相當的便利度。
以「育成」.「育埕」為概念;以「綠埕」.「藝埕」為手法;連接「一期」.「二期」景觀與意象。以「化顯」.「化賢」為隱喻;以「廊道」.「路徑」為轉化;串接「一期」.「二期」活動與空間。以「沙池」.「遊具」為媒介;以「地景」.「藝術」為手法;延續「親子」.「托嬰」活動與空間。
本案基地為連結育賢一期及育賢二期好宅的中介街廓,緊連育賢一期與育賢二期隔街眺望,本案公共空間為一個可共享開放的生活地景空間,以通廊及綠埕之概念,創造分散配置的建築,留設出許多留白的活動連結之處,關懷社區鄰里使育賢三期社福空間完整,設置太平家庭福利服務中心及店鋪,提供社福進駐的空間便民照護。
七、社會×住宅,再思考
(一)關於社會:
1.基地紋理:古大理溪景觀河道紋理自然曲線與人文動線幾何直線交織,重新塑造新社宅開放空間。
2.自然環境:將環境中流動的「風」、「光」、「音」、「綠」各環境因子分析整合融入空間地景。
(二)關於住宅:
住居及社群、公與私:多元空間組成,豐富單元間動線及留白。錯落留設跳層陽台、露台,高層留多功能共享教室,使個體遊走時,產生群體交會的時刻。
八、景觀連結、機能連結、意象連結
通學走廊開放空間縫合一期與三期社宅介面延展一期幼兒園之活動,二期、三期廊道元素之連接,結合交通管制延展二期假日市集與串聯三期之「埕」空間。
(一)地面層:以「育埕.育成」為概念,以「綠.藝埕」為手法,連接「一期.二期」景觀與意象。
1.前埕:擷取二期入口意象之水景作為呼應,透過共同入口意象呈現整體性。
2.綠埕:連結各活動空間的中庭。
3.藝埕:共同工作空間的室內延伸,其作品的展示及二期市集的延伸。
4.沙埕:三期親子活動空間與一期幼兒園的空間聯結。
(二)各層部:2~12F為各房型居住空間;生活共享院落跳層陽台、露臺。
(三)高層部:多功能共享空間、屋頂花園及農場,提供休憩娛樂。
九、模矩內衍生序變,統一中創造變化
(一)模矩整合:
立面以A、3A、2A模矩計畫整合,兼顧美學及施工經濟,不僅回應機能空間,並以深開窗的手法,在單一立面上創造出不一樣的光影變化。
(二)簡約造型:
水平版、垂直鋁格柵的設置及外牆環保塗料,不僅適應高溫高濕的氣候特性,亦能符合經濟性及易維護之原則,融入立面美學亦增加維護便利性。
十、友善環境,創造收益
(一)停車空間:地下室設置對外專用樓電梯,高於法定應設的汽機車格配置,增加便利性與對外出租的可能性。
(二)社區共同穩定廣告收益:高架道路面的高層部配置看板出租,提供長期穩定收入。
(三)街道家具與兒童遊具:將幾何座椅、遊具分成沙地與草地的擺放方式,並設置綠蔭隔絕熱天的影響。
十一、BIM流程整合的美學合一
(一)構件的預組裝:管理室空間特殊旋轉幾何鋼構,於設計階段與室裝機電預整合,鋼構可於工廠內預組裝一施工流程之再精簡。
(二)創意的再發揮:11F共享空間預先以統一尺寸構件,整合消防灑水集熱盤與燈罩於空間模矩一機電設備美學之再創造。
十二、經濟、易維護、多樣化
(一)經濟:先期平面模矩規劃,減少裝修經費亦可兼顧美觀。
(二)易維護:設備平面配置計劃,冷氣室外機配置於走廊半戶外空間外,減少維護成本。
(三)多樣化:管道間配置盡量靠平面外圍,增加未來平面更動可能性。
【評審委員評語】
1.建築師藉由「微城市」概念,將全區的公共空間與外部空間予以相互連結,形塑出了舒適的都市環境,進而隨著時間的累積,逐漸形成為一個良好的社會住宅社區典範。串聯各居住空間的公共走廊具有變化,對鄰里關係的建立有極大的助益。
2.從社會連結而論,臺中市住宅處是各級政府中,唯一對社會住宅的社會性議題有系統性的長期關注之機關;本案在住宅處所推動「共好計畫」的基礎下,整合了育賢段各期基地的社會資源,實現社區共榮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