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接受回台第一上市輔導的外國企業共計有57家,由證交所資料中發現,群益證券輔導的家數就占了17家,群益證不諱言看好外國企業來台第一上市後續商機,積極切入搶市。群益證(6005)輔導回台第一上市的公司,預計在今(2010)年底便會陸續申請送件,預料隨著第一上市的時程逐漸發酵,群益證明、後年均可望受惠第一上市的業務挹注獲利。群益證企業金融部國際資本市場處副總裁楊世南表示,公司能順利搶下不少外國企業回台第一上市市場,關鍵要素在客戶群與以往是同一批,過去群益證即積極輔導外國企業在日本、新加坡、香港等交易所上市櫃,如今台灣資本市場轉趨開放,歡迎外國企業來台掛牌,群益證更藉此機會遊說客戶來台第一上市。輔導上市 看好後續業務由於輔導上市單件金額在1200~1500萬元左右,群益證輔導上市櫃可望挹注營收約在2~2.5億元,金額並不大,楊世南表示,由於輔導上市不含承銷業務,不若輔導上興櫃可以取得總股數的3%進行包銷,因此券商只賺輔導費用及2.5%的手續費,但可望持續辦理公司往後二次上市發行的業務,以及股務代理。楊世南分析台灣資本市場的優勢,台灣證券市場以科技股當道,本益比表現優於其他國家,有利於外國的中小型科技股來台掛牌集資,周邊股市如香港聯合交易所,以大型金融、地產企業為主,對科技股並不喜愛,大眾集團旗下的三希科技便曾在港交所招股,後因價格、本益比均偏低,而撤銷上市計畫。另外,台灣股市掛牌成本低於其他國家,為掛牌香港成本的四分之一,新加坡的一半。而且週轉率、流動性高,便於企業籌資,降低資金成本。新加坡則是受限腹地太小,掛牌費用又高。日本則是因為近年景氣低迷連帶拖累股市,中小型股上市困難,加上前幾年爆發上市公司作假帳的負面新聞,讓有意有意掛牌的的公司喪失信心。中國雖然市場大,但是上市審核無時間表,目前已有上百家正排隊等著上市,楊世南開玩笑地表示,若公司急需資金週轉,等到中國審核過關上市,「公司也倒了」,此外,若中國政府展開宏觀調控,則上市審查即完全凍結,往往要再等1年半的時間,才又再恢復審查。綜觀鄰近股市的現況,不難發現台灣資本市場可以運用本身優勢,再結合後ECFA時代的資金浪潮,抓緊時機壯大資本市場,則馬政府的「亞太金融中心」政策是有機會落實,楊世南認為,政府應積極拓展台灣資本市場的活絡,「資本市場最符合綠色產業」,無污染,又節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帶動經濟成長。建議政府 更活絡資本市場楊世南認為,政府偏向吸引外國商業銀行來台拓點,但由於台灣市場不大,所以成效有限,再加上商業銀行來台對金融市場的挹注並不大。若政府願意開放資本市場,除了外國企業來台掛牌外,也讓外國投資人可以投入台灣的證券市場,金融活水自然就會更加熱絡,金融環境也會更好。業界普遍認為政府對外國企業的限制仍過多,且較本國企業嚴格,楊世南認為嚴格是合理,但千萬不可因此嚇跑外國企業來台掛牌的意願。除了審核嚴格外,另一個讓外國企業主來台掛牌卻步的主因,是法規的要求,楊世南舉例,台灣規定企業必須要有董事長、總經理,但以日本企業來說,他們公司法只有社長,並無董事長及總經理。由於各國公司法規的差異,限定了外國企業來台掛牌,楊世南深感可惜,認為政策法規應保留彈性。楊世南表示,為了應付台灣法規的規定,所以多家外國企業為了迎合回台掛牌,所以跑到開曼群島去設立公司,因為開曼群島不限定公司組織章程,可以配合台灣的需求量身訂做。楊世南形容,政策的僵化好比讓每家外國公司「穿進同樣的褲子,然後又穿著褲子改褲子」。「政府應放手回歸市場機制」,楊世南認為在政策配套支持下,台灣資本市場才有機會,而目前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為南韓,由於南韓證交所積極走出去,到海外招攬企業掛牌,對台灣券商帶來不小壓力,楊世南表示,最近海外客戶都會要求群益證,提出台灣掛牌優於南韓的報告。南韓緊追在後,政府需要更積極、開放,才能更吸引企業來台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