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三八婦女節之後,加權指數有一點點不太一樣,就是二萬點附近,低位權值股開始動了起來,其中以鴻海最為明顯。
投信從3月1日開始買鴻海,截至3月12日為止,買超18507張,耗資20億8343.8萬元,平均成本11萬2576元。外資買得比較早,1月23日開始買進,截至3月12日為止,買超87601張 ,價值95億6879.3萬元,平均成本10萬9232元。自營商從3月4日開始積極買進,截至3月12日為止,買超52375張,累積金額達57億8004.6萬元,平均成本11萬359元。
以3月12日收盤價119元計算,其實距離三大法人的潛在獲利僅7.83%~8.9%,也就是3月12日的8.68%大陽線拉出去後才開始獲利。但雖然鴻海的盤口足夠容納大戶進出,但是僅僅不到10%的獲利空間,三大法人是看不上眼的,如果潛在實質獲利抓三成,股價漲幅起碼要漲個45%~50%才能讓目前手上的倉位全數出掉,換言之,假設以111元的45%~50%計算,就是160.95元到166.5元。
低位權值股動起來
這將是自2010年155.5元以來的新高點,意味著十五年的築底型態完成,同時也突破歷史高點375元下跌以來的長期下降壓力線,對於技術派的投資者來說,這是再明顯不過的牛市轉強訊號,相信很多投資人會半信半疑的看著鴻海的漲勢不敢追。
鴻海會重返300元嗎?這得先問197-200元壓力能不能攻克,如果可以,根據歷史走勢,站上200元的鴻海還會續強再漲一波,關鍵就在鴻海的子公司─工業富聯的AI伺服器從2017年開始發展至今,產品已經進入第四代,基於跟輝達長久密切合作的關係,工業富聯的價值展現在股價創歷史新高26.75元人民幣(下同),今年以來累積漲幅達64.02%,市值達4926億元。
根據方正證券的分析,工業富聯已構成通信、移動網路設備、雲計算和工業互聯網等三大業務的布局,並拓展半導體與新能源車零組件業務,將「大數據+機器人」作為創新布局重點。2022年營收創歷史新高,2023年前三季營收3288億元,年增率-9%,實現扣非歸母淨利135億元,年增率+19%,工業富聯與輝達共同開發產品的能力及高度自動化能力,使得工業富聯在AI伺服器產業鏈佔有優勢。
二萬點關卡護盤生力軍
鴻海單周大漲超過10%,激勵其他同樣處在低位打底的權值股也補漲,3月11日的世界就是一例,去年第二、三季拉回整理的世界受到中國成熟製程的擴張,單價下滑,加上DDI族群的缺芯問題解決,少了炒作晶片漲價的題材,資金退場,股價整理到去年十一月才從67.5元低點反彈到87.6元高點,年線的壓力第一次沒順利站穩,3月11日漲停板,3月12日再漲到86元,外資買超22192張,算是正式站上年線壓力,從2022年的59.2元低點以來,長達一年半的築底型態成立,有機會與聯電攜手補漲,成為加權指數二萬點關卡的護盤生力軍。
除了二月及前二月的營收成長優於市場預期之外,外資買超世界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美中地緣政治角力下的轉單機會,十一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又是拜登vs.川普,這次川普聲勢高漲,一旦當選高關稅大棒擊向中國,有可能讓成熟製程的世界與聯電成為受惠者。
AI電力需求商機
輝達的B100晶片因高達1000瓦的高功率,引發GPU迭代升級所需要的電力將越來越大,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3月12日指出,台灣積極發展AI產業,但AI對於電力需求卻是「怪獸級」的吃電,政府單位應該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需找專家好好估算,AI用電需求到底有多少,電力配置應如何調整,這是台灣需要面對的現實課題。華城、士電、中興電創波段新高,相對低位的東元也震盪向上創波段新高。
電力在電網系統輸送時,需要經過變電所降壓,電力供應輸出是100~300千伏,為了供給晶片電力,就必須一路降壓到0.6伏,這是一個很大的降壓過程,所以2023-2024年缺GPU,2025-2026年缺降壓變壓器,而中興電作為台灣唯一通過國產化345kV電壓等級的合格廠家,且擁有國內69kV以上高壓開關市場達到70%的市佔率等優勢,將受惠電力升級與美國進口變壓器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