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紡織產業經過近幾年的結構調整,隨著中國大陸消費力提升激勵,具有布料研發能力與自有品牌能力者,預期都具未來產業發展前景。今(2010)年6月光電展中,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在會場中展示多項光電紡織品,成為會場上相當矚目的焦點,當然也代表台灣紡織產業已經朝向結合科技的新時代來臨,近幾年所謂防濕排汗等特殊質料的產品大受末端消費者歡迎就可看出端倪,似乎也讓紡織這個傳統產業找到新春天。紡織產業上游為聚酯纖維業、中游為天然纖維與人造纖維製程、紡紗織布與染整業,下游則為成衣服飾等為主,中游產業需勞力密集生產,基地大都集中在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台灣紡織業近幾年也產生結構性變化,主要生產基地都移往中國大陸,且全球紡織品在2006年取消配額措施後,貿易障礙僅剩關稅,因此東協加1以及兩岸洽簽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對紡織而言顯得相當重要重要。依紡拓會資料指出,去(2009)年紡織品出口值與量均同步呈現衰退情形,主要仍以布料為大宗,占比重近60%,其中中國大陸占出口值最高達20餘億元,今年則預估可以出現正成長,主要係受全球景氣復甦以及中國大陸消費力激增所致。另進口值則達22億元,以中國大陸與越南等成衣為主。根據出口產品觀察,台灣紡織品尤以布料為例,大都朝向功能性高附加價值產品為出口大宗,許多是銷往台商或中國大陸、越南等當地成衣製造商進行加工再出口至歐美以及台灣市場。台灣紡織公會表示,紡織產業經過1997亞洲金融風暴洗禮後,產能率大幅縮減,近幾年產業資本支出幾乎呈現停滯狀態,多數是以消化庫存,因此這波金融風暴對紡織產業影響較小,反而是自去年第3季開始景氣逐步復甦時,需求大幅激增下,讓紡織業受惠不少。法人指出,台廠上游紡織業積極朝創新產品方向發展,每年投入研發經費高達數十億元,就是希望開發出更具競爭力產品,供應中國大陸與越南等全球成衣生產基地所需,而下游業者除爭取品牌代工或代理銷售外,也找到在中國大陸開創自有品牌的利基,事實上,具有這樣雙軸發展方向的紡織業,未來都具產業發展潛力。